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

闵庆文
2018年06月10日15:03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今天是我国第二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如果连同前面的“文化遗产日”,应当是第13个。

  颇有意思的是,今天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正式授牌13周年纪念日。

  国际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类型众多

  谈到文化与自然遗产,人们很容易地想到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混合遗产等,并习惯性地简称为“世界遗产”。

  的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以其较长的发展历史、相对完善的认定机制和数量众多的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在文化与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格说来,除了上述类型以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1997年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实施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及1976年开始认定的生物圈保护区、于2000年启动的世界地质公园则属于自然遗产的范畴。不仅如此,依据1971年签署、1975年生效的《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所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也属于自然类遗产,而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于1995年开始认定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则是典型的文化类遗产。

  当然,还有一类重要的遗产类型,那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提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粮农组织倡导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针对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所造成的传统技术体系丧失、生物多样性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等问题,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的一个边会上,发起了GIAHS保护倡议,并在全球环境基金等支持下实施“GIAHS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该项目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公约》《21世纪议程》等为基础,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特征,具有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濒危性等基本特征。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拉美、欧洲20个国家的50个项目得到了认定。其中,我国以15个项目居于首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自然文化特征

  严格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中,虽然没有“农业遗产”这一类型,但是有许多农业类遗产被列入“文化景观”的范围。例如,以苏巴克灌溉系统为核心的印度尼西亚巴厘文化景观、包括大量农耕文化元素的法国卢瓦尔河谷、位于喀斯和塞文的地中海农牧文化景观、包括葡萄园景观在内的勃艮第与香槟葡萄园、瑞典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目前有6个地方同时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的认定。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1979年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马赛草原游牧系统200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菲律宾科迪勒拉山区稻作梯田1995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依富高稻作梯田系统200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韩国济州岛火山与熔岩地貌2007年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济州岛石墙农业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国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哈尼稻作梯田被认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恩文化遗址(包括绿洲地区)2011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艾尔与里瓦绿洲传统椰枣种植系统201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伊朗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波斯坎儿井2016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考虑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类型的遗产项目,这样的地方更多,我国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2011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农耕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侗族大歌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201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8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日本岐阜长良川流域渔业系统201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曾代用水同年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有意思的可能是韩国济州岛,除了前述的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外,2002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10年被指定为世界地质公园。

  这是否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遗产的界限趋于模糊,文化遗产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至少文化景观中就有自然的要素,而自然遗产中也有很多文化要素;二是农业文化遗产因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特性,决定了其复合性特点,即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重特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特点还可以从其基本标准中看出。一是经济因素,提供保障当地居民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的物质基础;二是生态因素,具有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与景观生态价值;三是技术因素,蕴涵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水土资源管理、景观保持等方面的本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四是文化因素,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和艺术等方面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五是景观因素,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态智慧与景观美学。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探索新途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需要借鉴世界遗产的经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关注传统农耕文化,这已经在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之间取得共识。为推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间的合作,2018年1月两个国际机构举行了研讨会,并确定了14个行动要点。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五次国际论坛”上,就邀请了教科文组织专家介绍经验。在即将于巴林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粮农组织将设立边会,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计划及进展情况。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动态性特征,决定了不能采用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与措施,而需要建立三个机制,即以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和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勿让其失传”是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基本要求,焕发传统农业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是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根本目的。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张桂贵、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