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

杨瑞雪
2018年07月03日09:29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坐落着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

  而在香格里拉西南方向的维西县,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叶枝镇同乐村更是贫中之贫,山高谷深、群山环绕,几近与世隔绝,村民大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煮一锅苞谷饭可以吃三天”。

  在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心中,也有一个“香格里拉”,那是他“心中的日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最纯洁、最朴素的愿望——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远道而来的“敲门书记”

  澜沧江,湍流滚滚穿峡而过,哺育着大江两岸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江边高山上的同乐村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曾长期与贫困相伴,直到和政国的到来。

  2014年1月,原是叶枝镇林业站站长、镇生物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和政国,带着党组织的殷殷重托,到同乐村担任党总支书记。

  然而,横亘在和政国面前的困难,如同来时路上的重重高山。他是一名藏族干部,与傈僳族村民文化不同、语言不通,如何让村民接受一个外来书记是第一道“考题”。

  和政国有着共产党员的“标准答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村里的年轻党员多少懂点汉语,靠着他们的帮助,和政国带上简单的行李就住到了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傈僳语增感情,融入其中共谋发展。

  由于长期贫困,许多村民家里都没有床。在林业站工作过的和政国,有专业户外露营袋。但为了拉近关系,他就像村民一样找块木板,睡在火塘边。在180多天里,他住了18户人家。

  诚心打动人心,和政国慢慢听得懂傈僳语,甚至还能用傈僳语跟村民开玩笑,这就逐渐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然而,融入村子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要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014年,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和政国因地制宜选定了发展高山中药材产业。而习惯了种植玉米的村民并没有信心,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和政国就带着党员到鲁甸乡、塔城镇等地现场了解,晚上再单独去家里做工作,让党员带头示范种植。

  过了道道关,还有重重山。傈僳族是直过民族,从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于现状,没有积累的观念,更谈不上有市场意识。村民最喜欢的是打麻将、喝醉酒,通宵达旦,白天睡大觉。

  备感无奈的和政国心里清楚,一味地劝阻只会增加矛盾,要进行“曲线救国”。每天7点,他会拿着竹竿敲门叫起床,让村民早起打扫卫生,对不讲卫生的公开点名批评。

  “我们睡得正香就被和书记叫醒了,当时觉得他很烦。”村民和生说,甚至有些村民还会用傈僳语骂他,他依然坚持每天早上去敲门。连着被叫几次,村民总还是爱面子,不得不习惯早起打扫卫生。和政国还被封了个“敲门书记”的称号。

  这样一来,和政国的威信就树立起来,敢于直接管村民打麻将了。一次看到村里的党员余神开在打麻将,和政国揪着耳朵把他拖了出去。“饭都快吃不上了,你这党员还只顾着打麻将。”这句话骂醒了余神开,从此再没碰过麻将,也从一个贫困户成长为维西傈缘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上山种药的艰难开局

  同乐村悬在海拔2400米的山腰上,周围可利用的耕地有限。和政国瞄准了海拔2900米的高山顶上,上世纪60年代那里曾被开垦耕种过,虽撂荒多年,却是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建立产业基地的唯一选择。

  村里通往山顶只有一条小路,打个来回要2个小时。由于路上都是厚厚的松针,和政国每次下山的时候,都要蹲着身子一点点往下滑。

  “2014年8月25日,余绍光家的木香苗、桔梗需要拔草,余建坤家木香苗叶子有点黄,需要追肥……”每上山一次,和政国都会把地里的情况记录下来。到周末晚上村里开群众会议时,进行公开点评,对认真干活的表扬,对懒惰松懈的批评,这让大家暗暗较起了劲。

  世事多艰辛。2014年,维西县遭遇大旱,4月到6月一滴雨都没下。高山之巅的坡地,哪有水源?和政国就发动村里的年轻人,背起柴油机喷雾器一家一户浇水,可毕竟“杯水车薪”,云木香的幼苗成片旱死。村民余润清觉得这次肯定是“黄”了,心一横就返回城里打工了。

  “第一年最为关键,要是不能开个好头,村民丧失了信心,以后甭说是搞种植,讲话都没人听。”和政国深知开局成功的重要性,心头的压力比山还大。

  和政国默默地做着补救措施,能补种就补种。天气预报则成了他的精神寄托,每天晚上他都会紧紧盯着电视看。来雨那天,他到现在还清楚记得:“6月20号,那真是一场好雨啊,救活了不少苗子!”

  到12月份收获的时候,有一户村民1亩地居然卖了5000元,这在全村一下炸了锅。“出去打工,也从来没一下拿过那么多钱。”村民和生羡慕地说。

  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村民想致富的念头和劲头,像火苗一样噌一下被点燃了。2015年大年初二,村民蜂自清找了三四个同伴,背着干粮和水,抬着一台旋耕机上山了,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

  “原来种玉米,每亩最多能收入700元,可现在种植中药材,根据不同的种类,每亩能有4000到1万元的收入。”和政国介绍,目前,全村中药材种植已达2400余亩,户均7亩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农户最高收益近10万元。

  现在,同乐村每年到了中药材收获的时候,很多外地农民会过来打工,学习种植技术。看着维西县中药材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政国在高兴之余,却有丝丝隐忧。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同乐村提前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发展,丰富药材品种,已扩种附子、滇重楼、续断等12个新品种;将1月8日定为同乐村中药材“斗药节”,村民拿出最好的产品进行展出,扩大宣传知名度,提升品牌溢价。

  一根白发是一棵药材

  山顶的中药材基地建成后,水和路成了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争取到镇党委、政府支持后,和政国带领村民投工投劳,打通了村里到基地10多公里的山路,骑摩托车、开拖拉机20分钟就能到,通过现代化喷灌设施的安装,也把水成功引到了山上。

  “路修了,水通了,人勤了,村富了,这还不是全部。”在和政国看来,民族团结的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同样重要。傈僳族传统文化浓郁、宗教礼仪丰富、居民建筑风格独特,游牧和农耕文化交错结合,同乐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阿尺目刮”歌舞的发源地和傈僳族音节文字的主要流传地。

  于是,和政国组建起“阿尺目刮”展演、傈僳族饮食文化、傈僳族特色养殖等特色党小组,成立了同乐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在民族特色旅游中使文化得以传承,让民心相通。

  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给同乐村发生的改变是全方位的。目前,同乐村1200多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由3年前的3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6800多元,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同乐村,不断有村民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行列,“等靠要”思想早被抛之脑后。“以前可能会为危房改造等贫困户福利政策抢破头,现在村里没有这种矛盾,大家有多少钱盖多大的房子。”和政国说。

  村里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昂扬着奋发向上的斗志。原来大家最多会比比谁家养的猪多,现在开始比收入、比车:“你家今年挣了5万,明年我要比你还多”“你学驾照了,我也要去学”……

  为了提高收益,和政国想引进一个新品种,但每亩仅投入就高达2000余元。村里的党员说干就干,引来村民的赞赏与钦佩。而“我要入党,我要做党员”,也成为了许多村民新的奋斗目标。

  谈起和政国,已退出贫困户行列的村民余政权掩饰不住地感慨:“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是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有像蚯蚓一样带领我们啃掉穷根的和书记。”

  而在维西县委书记格桑纳杰看来,和政国以事业单位干部的身份被下派到村里,不叫苦、不喊累,不图村里的利、不为仕途上的益。全心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全力让老百姓日子好起来,能拼善干、朴素单纯,是党员学习的榜样。

  4年多的风霜,让和政国增添了不少白发,他跟着记者开玩笑道:“这一根白发是一棵药材。”常年住在村里,最近的端午节他又没顾上回家,但从他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这位康巴汉子的柔情,他转了一首歌并留言:“谁说书记不爱家!”

(责编:张桂贵、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