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贵州: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2018年07月16日08:58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盛夏时节,踏进乌蒙高原,勃勃生机扑面而来,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高速公路穿山越壑,特色产业星罗棋布……

30年前的毕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

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赋予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新的历史使命。

在开发中扶贫,在扶贫中开发。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各界的倾力帮扶下,毕节试验区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紧围绕脱真贫、真脱贫,不断书写毕节历史上的反贫困传奇,努力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改善基础设施 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七里冲通路那天,苗族阿妈王美义喜极而泣,她说以后再也不用背着粮食沿着挂在斜坡上的羊肠小道去赶场,不用担心寨子里的娃娃上学路上的安全了。

七里冲是位于滇黔交界处的一个苗族寨子,属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地势险峻。通路,一直是寨子里的29户苗胞世世代代的盼望。

脱贫攻坚的劲风吹进了这个苗家山寨,2017年的一天,苗胞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期盼变成了现实,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穿过后山的悬崖伸进了寨子,小轿车、大货车开进了山村。一直靠种包谷洋芋为生的他们开始谋划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

改善基础设施,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才能最大限度解除制约发展的束缚。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是短板中的短板。

被大山围困的毕节人从未停止探路的脚步: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明代奢香夫人兴建“龙场九驿”……他们追逐着交通便利的梦想。

试验区成立后,毕节决策层一直致力于改善交通。2012年12月31日,杭瑞高速公路毕节段开通,随后,厦蓉、毕威、黔大、黔织、贵黔、黔白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在乌蒙大山深处编织起了高速交通网。飞雄机场建成通航。织金、纳雍、大方先后开通火车,成贵快铁将于明年建成通车。一条条“长龙”冲破关山万千重,连通山里山外。

“大动脉”通了,“毛细血管”不畅,仍然是脱贫攻坚“肠梗阻”。2013年,毕节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的机遇,大力推进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2017年8月,毕节市全面启动通组路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公路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转变,解决好脱贫攻坚中最突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0年筚路蓝缕,毕节试验区水、电、路、讯、房、寨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30年来,毕节累计建成铁路413公里,高速路通车里程达757公里,提级改造国省干线公路52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33万公里,在建通组路15337公里,农村连户路和院坝“两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全省重点项目“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等21座大中小型水库落户毕节,实现了“县县有中型水库”目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通讯设施均已实现全覆盖。

产业转型升级 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在有赫章县第一大坝之称的窝公式坝子里,入眼满是碧绿,万亩香葱基地一直延伸到对面山脚。

正在基地务工的周训德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地,辛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自从香葱基地建起来以后,我把自家的地全流转了,除了土地租金外,在这里打工,每天还能挣80元。” 

记者发现,在基地的地块边立着“广州园”“上海园”“长沙园”“江苏园”“浙江园”等牌子,原来该基地按照香葱销售地广州、上海等地消费者对香葱品质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真正做到按需供货。

小香葱做成大产业,这是毕节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关键。30年来,毕节试验区结合自身环境气候条件,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经果林、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草食畜牧业,打造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农业园区总数达到326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9个;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543家,合作社1406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4家,覆盖贫困人口65.7万人。

工业是做大地方经济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利器。作为传统的煤炭资源大市,毕节试验区在工业发展上没有一条道走到“黑”,而是一边提升传统产业,抓能源、煤电、“两烟”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量;一边“跳出能矿抓工业”,抓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同步拉升工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6月27日,黔希化工年产3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毕节试验区正积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过去挖煤卖煤到火电、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毕节“吃干榨尽”资源,煤炭能源价值的倍增效应正在显现。同时,新兴产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毕节兴国集团、金沙奥斯科尔等公司的产品都成功打入东南亚、中亚、东欧等国际市场。

毕节试验区还结合自身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助推旅游扶贫。近年来,试验区充分发挥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韭菜坪等精品旅游景区龙头作用,着力塑造“洞天湖地、花海毕节”品牌形象,积极探索景区带动、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带动等扶贫模式,2017年成功带动6.98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计划带动7.12万贫困人口脱贫。

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毕节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杨绍书一家世代居住在鸭池河畔绝壁下的哈冲苗寨,刚刚搬进了黔西县城里的锦绣花都移民安置区,开始了崭新生活。“十三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将有2848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苦户242172人)像杨绍书一样,搬离恶劣环境,开启幸福生活。

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盛夏的赫章县海雀村绿浪翻滚、松涛阵阵。在绿荫环绕的村庄里,97岁的苗族大娘安美珍正在屋檐下乘凉,精神瞿烁。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我们修建了新房子(危房改造),我每个月还有75元的养老保险,100元的老年补贴,生病了有新农合报销。”安美珍大娘说,“我现在每吨还能吃几片肉,还想多活几年。”

33年前,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用笔记录下了安美珍大娘家的贫困现状: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随着试验区开发扶贫强力推进,安美珍大娘一家脱了贫,还享受到了养老、合医等民生保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30年来,毕节试验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教育方面,30年投入各类教育资金200余亿元,修建校舍,扩招教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强化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8.8年。

医疗卫生方面,全面推进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计生服务站建设,引进培训医生、医务人员,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探索建立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医疗扶助“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机构千人床位数提前达到小康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服务方面,多举措促进就业,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两无人员政策兜底32.39万人。

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合心村,人们用一首“合心赋”,赞美政策好、生活美。赋云:适逢盛世,党恩沐浴。国运昌隆民心齐,合心合力构和谐。百尺竿头勤跨越,万里征程亦可期。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30年风雨兼程,毕节试验区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把全国统一战线的鼎力支持,把深圳、广州对口帮扶城市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凝聚成振奋人心的数字: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1.61亿元;省定173个贫困乡镇中已有149个实现省级“减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中已有838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1%下降到8.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增长到2017年的8473元。(谢朝政)

(责编:张玫、张桂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