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荒”村“活”起来(扶贫手记)

江西永新县高桥楼镇白堡村第一书记 高柳珠

2018年07月24日07: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让“荒”村“活”起来(扶贫手记)

2015年秋,初到白堡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落后、贫穷!全村没有一寸水泥路,与外界互通的只有一座简易吊桥,村里80%的田地长满了杂草……难以想象,竟然还有群众过着这样困苦的生活。

作为军转干部,上过自卫反击的战场,“为人民而战”信念深入骨髓。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白堡村村民,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刚开始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村子里转一圈,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后发现,白堡村环山临水,植被保存完好,木材资源丰富。全村8个自然村291户910人,拥有1.8万余亩林地、1558亩耕地,人均有近20亩林地、1亩多耕地。

桥和路是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要运输,只能绕行10余公里;耕地大部分撂荒,林木卖不出去;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特色,缺少致富的领头人;群众脱贫致富愿望不强、信心不足……

“要修路!要修桥!”在我们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和群众代表30余人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群众意见高度一致。我们决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打通脱贫致富的“瓶颈”。

经多方努力,全新的白堡大桥建成通车,连接8个自然村的道路全面硬化,整个村庄的“血脉”一下就畅通了。原本闲置在山上的竹子,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条”。在村外建房的村民也慢慢往老村回流,植树造林,复耕田地,老村又“活”过来了。贫困户林文生、林荣光等村民栽种杉木林1000多亩,种下了生活的“希望”;贫困户彭祥建与朱小香合伙,一口气流转了300多亩撂荒地种植生态水稻,一年产粮10多万公斤,收入可达20余万元。

曾经闭塞的交通,反而给村民留下了原生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再合适不过。但贫困户的积极性并不高:一头牛犊要6000元左右,买不起;生态牛长得慢,又卖不出高价,不划算。

为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成立了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将有一定养牛经验的村民发展为合作社负责人,精挑细选有生育能力的母牛免费提供给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领养,每头牛年领养工资2000元,若母牛生下小牛,则将奖励1500元/头,成牛销售后,还会采取贫困户与合作社六四利益分成的模式,这样村民养牛零风险、能增收。打铁要趁热,我们帮扶工作队结合“国家扶贫日”,“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赛牛大会”,将全村的肉牛牵出来比赛,评选出3名“养牛状元”。在这种“比、学、赶、超”的氛围下,村民养牛的劲头更足了。

这种产业帮扶模式,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村民脱贫信心增强了。2017年,我们将牛收回,由合作社统一养殖,这样积累了经验的贫困户就可以腾出手来自己养殖了。对小部分劳动力弱、无法养殖的贫困户,我们将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按每户贫困户3000元的标准投入合作社,每年分红不低于10%,每年户均分红800元。

如今,牛羊满山奔跑,田野充满生气……全村48户贫困户46户已脱贫,2户3人“蓝卡户”被国家兜底保障,曾经缺乏生气的白堡村“活”了起来。

(记者 魏本貌整理)

(责编:王瑶、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