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能找到16字表述语的具体体现——

辽宁沈阜:要过好日子就得好好干

2018年07月27日08:41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要过好日子就得好好干

张庆年查看大棚里的葡萄长势如何。

畅想生态家庭农场创办人张海峰。

村民正在官营子村水稻田里干活。

7月20日,记者来到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实地采访,盛夏时节,随处可见一片片满怀希望的绿色种植示范区、一座座生机盎然的养殖基地……透过这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画卷,记者不禁感叹:阜新农民不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诠释着新时代辽宁精神吗?

阜新市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白皓对记者说,新时代辽宁精神16字表述语在阜新农村就能找到具体体现。

水稻田

目标达成在望

阜新,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气候十年九旱。百万阜新农民一辈又一辈地在土里刨食,靠天吃饭。

2013年起,阜新建立起一条始于彰武县章古台镇,终至清河门区,总长约180公里、宽约20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带。仅仅五年时间,这条农业示范带悄然变成一条金色走廊。

看到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白皓感慨道:“新时代辽宁精神表述语中的‘奋斗自强’,正是阜新农业转型的要义。”

张庆年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他与其他几位村干部,每天5点准时下地干活,“我当村主任时立下过誓言,一定要带领全村人从土里‘刨出金子’,要实现目标,必须起早啊。”在张庆年的带动下,全村每户增收3万元的奋斗目标达成在望。在阜新市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白皓看来,阜新农业资源丰富,可气候十年九旱让农民收入极不稳定。怎么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现在家庭年收入已超过两万元的官营子村村民周向阳,仍记得以前靠天吃饭、靠地为生的日子,“好年景时,辛苦一年下来才赚三四千元钱,遇大旱只能赚一两千元钱。”但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的建设,改变了这种状况。

据了解,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主推的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果品业、精品农业、养殖业等五大产业,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原材料,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增效。如今,示范带内源源不断出产质量上乘、品种丰富的农产品,激活了肉类、粮食、果蔬、乳品和油料等农产品加工业,带旺了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大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已经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小农经济,示范带使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应运而生,农业资源得以高效开发利用。

大棚

党员干部要带头

没到官营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前,张元只是听说过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张庆年是个“工作狂”,等真正驻村后,他也变成了早5晚10的“工作狂”。

从小就生活在官营子村的张庆年,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从一名普通的庄稼汉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全国种粮大户”。按理说,他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没必要起早贪黑地工作。但是,他说自己是农民,是国家的富民政策让他依靠养殖和粮食收购富了起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想自己,要带领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才会舒心。

2009年,张庆年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给村民做出了三个承诺:一是发展333公顷节水灌溉农田,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历史;二是打水井发展千亩蔬菜大棚,实现“旱涝保收”,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实现全村每户年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

为了兑现承诺,张庆年萌发了通过土地流转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想法。

随着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幕开启,张庆年通过承包、代耕和入股三种方式从全村农民手中流转耕地1333公顷,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庆年家庭农场。此后,村干部的工作时间统一变成早5晚10。因为,村里现有棚菜、养殖、绿色杂粮、林果、烤烟、苗圃绿化树种等许多基地,这都需要村干部带头去干。

尽管已被查出患有脑主动脉血管狭窄,但张庆年仍不把自己身体当回事,天天带着其他村干部走遍每处大棚、鱼塘、果园。张庆年说:“上周我们村党支部专门学习了新时代辽宁精神,我对‘奋斗自强’的理解是,咱党员干部要有责任心,与其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下身子办实事。咱们村干部每天都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不玩命干哪能致富?”

村民李明飞说:“张主任带领大家致富,全村625户除20多户老弱病残外,现在家家都有项目。”确实,庆年家庭农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证明,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与占领市场能力要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强,而且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张庆年总结说:“现在我们农民不再操心种地,不再费力耕作,有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家庭农场的年终分红,已经旱涝保收了。”

生态农场

不奋斗可不行

来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三家子村,镇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三家子的畅想生态农场特别火,必须提前两三天预约才行。

身临海棠山脚下的畅想生态家庭农场时,记者被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吸引住了:错落有致的果园、暖棚、鱼塘等特色区域,将农场的主体建筑围在中间,与背后的青山浑然一体,让游客顿生返璞归真、宁谧清幽之感。

这座家庭农场的创始人叫张海峰,是当地有名的80后致富带头人。他与畅想农场的故事,发生于2014年。此前,张海峰一直在外地当建筑工人,攒下点积蓄后,又拉起一支施工队,当起了包工头。

在当地建筑行业小有名气的他,本可以继续这样干下去,直到成为大建筑商、大开发商……但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成后,张海峰选择重回老家——三家子村,带领广大村民共同建设畅想生态农场。

中午时分,记者碰到从阜新市内过来采摘的游客刘宇航,他说:“我特地来摘点柿子和葡萄,顺便带家人来农场转转,要不周末的时候这里人太多。”张海峰自豪地说:“不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里,都有时令果蔬可以采摘,决不会空手而归。”

亲眼见证畅想生态农场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白皓表示,“这座农场为阜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样板。张海峰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践行者,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奋斗自强的精气神儿。”

看见同村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作为致富带头人的张海峰也喜不自禁:“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当记者问及对新时代辽宁精神如何理解时,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回答说:“咱是农民,要过上好日子,就得好好干!不奋斗,哪能过上好日子?”(记者/卢立业 文/摄)

(责编:王瑶、张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