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有机旱作农业的山西长治实践

2018年09月11日09:07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有机旱作农业的长治实践

  雄踞南太行之巅的长治,极高的地势,纵横的沟壑,稀缺的降水,境内丘陵山地面积高达84%以上,旱地占80%以上,年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与自然环境相伴的是历史上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要素。即使在省内,人们也总是用“凑凑乎乎晋东南”,来与“欢欢喜喜汾河湾”进行对照。所以,千年之前,当古绛州赢得“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的盛誉和赞叹时,留在上党地区的则是“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艰辛与喟叹。

  上党从来天下脊。在窘境中探索、艰难中跋涉、困苦中抗争,正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上党人民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抗争中,探索出了一整套的有机旱作农业耕作方法,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干旱等自然灾害、夺取农业丰收的致胜法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经验,以秸秆覆盖还田、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为代表,被同类地区的广大农村推广应用,获得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壶关县晋庄村的“秋耕壮垡,三墒整地”、屯留县王公庄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技术、潞城市崔店的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等一大批有机旱作技术,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关注,成为“与天为党”的长治人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篇章。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作出重要指示,“山西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由此,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掀开了新篇章,长治有机旱作农业也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集聚旱作农业的经验、集成旱作农业的模式、为广大的旱作农业地区探索新路,成为长治市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年多来,长治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山西有机旱作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七个一百的园区为载体,布局12个县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围绕9大有机旱作农业种植板块、6大绿色有机健康养殖基地、13条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目标,整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建设,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高位谋划 绘就升级蓝图

  山西省的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如何走?一个明确的要求是: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集成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开发一批优质特色产品,加快培育优质杂粮、蔬菜、鲜干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将我省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品牌。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既是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迈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更是长治市推进现代农业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正是在这历史必然和现实抉择中,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7年长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审时度势,提出了创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的思路;

  2017年6月23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为主题,以打造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努力把长治打造成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区”;

  2017年6月29日,市政府又印发了《长治市大力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行动方案》,并组织了实施;

  2017年8月1日,全市农业标准化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屯留召开,长治人力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

  2017年10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函同意长治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近期集中力量打造以长治为代表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有机旱作技术,精心打造一批封闭示范区,加快创建全省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

  2018年,在长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大力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明确指出,长治要努力走出一条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科技先进的长治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市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组,财政拿出2000余万元,支持封闭示范区、示范园建设和有机旱作技术推广。

  此后,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调研,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上的困难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多次对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督促检查、把脉问诊,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进行区划和布局,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市政府出台了《长治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实施方案》《长治市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年度行动计划,将有机旱作农业列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转型综改考核指标,全方位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在重特色构建产业体系、抓品质注重技术创新、扶主体夯实发展基础、树形象打造长治有机旱作品牌、强保障健全支撑体系的科学布局下,长治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重点建设200万亩优质玉米、40万亩谷子高粱、40万亩特色蔬菜、5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干果经济林、10万亩水果、10万亩脱毒马铃薯、5万亩优质小麦、1万亩食用菌等9大有机旱作农业种植板块,6000万只肉鸡、3000万只蛋鸡、300万头生猪、1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1万头肉驴6大绿色有机健康养殖基地和13条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由此,长治市全力打造有机旱作现代农业品牌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产业引领 破解时代命题

  “小米在公司的线上销售,最高要卖到80元一斤,他们有效益,我们也增收,上党老区农民种地如绣花的老传统又回来了。”武乡县上司乡铺上村绿色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种植户王立峰说。

  在这个示范区里,种植谷子严格把控质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基地配备了24小时视频追溯管理系统,每一个用户均可以通过公司产品二维码进入监控系统,实时查看基地农事生产活动,从翻地、播种、施肥、除草一直到秋收都有记录,可以说示范区内耕田种地就像绣花一样精细,同时,公司成立了土壤质量检测小组,购买了土壤检测设备,对基地的土壤逐块化验并建立土壤检测档案,到秋收的时候,公司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统一收购。

  屯留县渔泽镇岗上村千亩油葵和千亩富硒谷子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是依托中乔大三农公司和屯留县联友农机合作社创建的,示范面积2500余亩。2017年该示范区全部种植富硒谷子,2018年,因轮作倒茬全部种成油葵。生产过程中,通过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渗水覆膜机械化穴播栽培技术;选用“油圣耐旱将军”等抗旱品种;实现从耕、种、管、防、收全程机械化,无化学品投入打造优质、健康、营养的富硒功能食品原料。

  和屯留岗上村的做法类似,长治市的12个县级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中85个示范园区片区,都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创建。2018年,全市实施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计划,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各类新型经营服务组织直接面向农户搞农业生产托管,集中连片推广绿色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方式,让小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搭上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快车。

  有机农产品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长治市从封闭示范入手,充分利用山水田林路沟、围墙、围网等有形的物理封闭设施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抽检、完善种肥药管收“五统一”运行管理机制等无形的监管封闭措施,在全市12个农业县市区高起点建设了如壶关融科、襄垣林盛、武乡沃土、沁县沁州黄等12个封闭示范片,完善市县乡三级“行政领导+专家指导+龙头引导”的包联责任制,确保封闭示范成效。同时,在全市规划布局粮食、蔬菜、中药材、干鲜果、畜禽养殖等7个不同类型700个产业发展示范园,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定标准,示范带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严格划定示范区生产保护范围,从技术上提升,严格把控,建立可追溯的品质保障体系,不断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这是长治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有效途径。而这个途径的最终落地,则来源于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理念创新。要从“拼面积、比产量”向“拼绿色、比质量”转变,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全面激活市场、要素、主体,健全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让特色产品绿起来、优势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特色支撑 打破技术瓶颈

  在平顺县青羊镇车厢沟绿色有机中药材封闭示范区内,大力开展野生资源的抚育和种植品种的标准化改造工作,采取“追溯系统+有机旱作标准化种植+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的模式,建立起了从育苗、种植、采收、储运、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这种“追溯体系+仿野生+标准化+绿色防控”道地中药材的种植模式,不过是长治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为它插上科技翅膀的六种模式之一。“生贵大棚+水肥一体化+土壤消毒+绿色防控”绿色循环的蔬菜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地膜+叶面肥+轮作倒茬+产业化联合体”的有机旱作谷子种植模式、“质量追溯+羊肥+古法种植+产业化联合体”有机旱作谷子种植模式、“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绿色有机旱作水果种植模式,还有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农牧结合、种养高效、沼气利用、有机肥还田,“大棚+养殖+沼气+种植”的绿色循环设施农业种植模式。

  在屯留西贾乡,由西贾诚凯核桃专业合作社牵头,通过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土壤培肥技术,每亩增施沼渣沼液1吨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滴灌、地膜覆盖等节水抗旱技术500亩;选用耐旱的比干红辣椒品种、中林1号核桃等品种,加快了品种更新;采用色板诱杀、杀虫灯、无人机喷施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农药使用零增长。

  在长子县丹朱镇西寺头村,公司负责人李强借助“院县合作”平台,与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引进试验露地南瓜新品种、绿色西葫芦设施栽培新技术,综合运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等技术,建成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防虫网、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泥土固化筑路技术修建田间道路,实现成本低、环保型、免维护。还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新型高科技多功能植保机杀虫、杀菌、增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水陆空旱作模式。

  按照全省六大工程要求,长治市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广,努力为有机旱作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围绕技术创新,长治市依托长治职业技术学院、谷子研究所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了“长治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开展优质杂交玉米、谷子等旱作良种攻关。长子县、武乡县、长治县、壶关县、屯留县分别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指导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在长治,还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中心组学习会等,提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对有机旱作农业的认识。市农委组织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先后在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等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育有机旱作人才3.5万人,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

  从单一抗旱到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长治市正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全市总结推广了五大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在农技、农艺、农机、绿色、生态上综合发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块块低产田变成保水、保肥、保产的“三保田”。

  “我们始终坚持了全市一盘棋部门协同的思路来推动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长治农业绿色发展是长治绿色发展的一部分,长治农业绿色发展的常态化必将推动长治市的绿色发展。”长治市农业局局长秦志云说。

  品牌叫响 走出“丰收”怪圈

  伤心玉米低价粮,便宜核桃卖不动的枣。旱作技术解决了产量问题,但如何确保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发展壮大后产品的定位与市场的接受才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长治的答案是:绝不能只顾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市场。现在人们追求吃得绿色、放心,就得让好土地长出好产品,聚焦品牌打造,全程安全监管,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打造长治有机旱作品牌,以品牌创建作为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抓手,长治大力发展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和品牌整合力度,率先发布了“长治神谷”农合小镇区域公共品牌,众多长治名优农产品抱团走出去、协同打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强。

  长子县石哲镇绿色蔬果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内,依托绿野新能源、蕙泽现代农业公司、大地蔬菜公司3个主体,周边农户将玉米、蔬菜等秸秆运送到绿野公司,将秸秆制作成饲料用于肉牛、肉驴养殖,产生的粪便经沼气罐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供西汉等村炊事、取暖,沼渣沼液以低价提供给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绿色产业链的同时,也打造了3个知名的绿色品牌。

  如今又是旱地西红柿的收获季节,当别的西红柿卖0.8元到1元时,壶关县旱地西红柿封闭示范区里紫团西红柿地头价是1.5元。这是品牌的价值。围绕健全“产业链条+品牌”创建设计,长治提出建设13条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与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标准化生产,同时培育出了沁州黄小米、武乡小米、上党党参、平顺连翘、权店梅杏等品牌,构筑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打造了自主品牌,提高了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目前,长治全市已有黎城核桃、长子大青椒、沁州南瓜籽、沁州核桃、平顺潞党参、熬脑大葱、洪井三皇小米、上党土蜂蜜、沁州黄小米、襄垣手工挂面、武乡小米、平顺连翘等12件地理标志产品,涵盖了当地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认证数量全省领先。有沁州黄公司的“沁州”、世龙公司的“世龙”、郭氏公司的“郭国芳”、振东制药公司的“岩舒”等6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郭氏羊汤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农产品商标注册率达85%以上。全市“三品”认证有效用标企业145家、产品290个、面积78.22万亩。2017年,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上党党参”被列为全省六大区域公共品牌之一。2018年,长治突出养生功能,努力打造“上党小米”“上党党参”两个市级区域公共品牌和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沁源马铃薯等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千针一线 落脚农民增收

  上司乡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2400亩谷子统一种植、统一收购、封闭管理,实现24小时视频追溯,为每一袋谷子配备追溯二维码。种植户感叹:封闭示范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通过谷子高价回购(市场价的2倍,不低于5元)、种植轮茬补贴(每亩400元)、秸秆粉碎还田补贴(每亩40元),农户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再也不怕市场的波动了。

  壶关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2326亩蔬菜,以山西融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5家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主体,争取到省科技厅全省旱地西红柿有机旱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落户,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推进有机旱作蔬菜标准化生产,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

  平顺县青羊镇绿色有机中药材封闭示范区,3200亩中药材,依托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大力开展野生资源的抚育和种植品种的标准化改造工作,实行种、肥、技、机、销五统一,采取“追溯系统+有机旱作标准化种植+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的模式,建立起了从育苗、种植、采收、储运、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农户人均增收2500元。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产出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为了保证有机农产品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出、销得广,长治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市场营销,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升值。2018年,成立长治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中药材行业协会,扎实推进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化。

  目前,长治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1家,初步形成了长清生物、振东制药、沁州黄为龙头的玉米、谷子、连翘等13条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沁州黄公司牵头成立了首家小米产业化联合体,带动1.6万农户增收致富。在市场营销上,因势利导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受益。沁州黄公司联合3家公司、27个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自营生产基地、1个家庭农场、55名谷子种植大户组建了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标准化谷子种植基地4.8万亩,带动农户15893户,户均收入达到4800多元;太行沃土公司与示范区农户签订种植订单2000多亩,以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农户按公司标准种植的谷子。武乡县岭头村户户发展微商,线上、线下发力,让好小米卖出了好价钱,晋黄养肥小米1斤就卖到了80元。

  一场有机旱作农业的巨大变革,正在给上党大地带来新的希望。长治市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走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长治路径”。(李家鸣)

(责编:张玫、张桂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