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潼南龙形镇加快土地宜机化整治

重庆大型农机也能开进“鸡窝地”

2018年09月18日09:20 | 来源:重庆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型农机也能开进“鸡窝地”

  拖拉机下地作业。(龙形镇供图)

  龙形镇宜机化整治,让众多农机合作社快速壮大。

  核心提示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做好土地文章,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

  我市3500万亩耕地中,丘陵山地占比高达98%,其中15°以上的坡耕地占47.1%。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就必须实施丘陵地区土地宜机化整治,解决中大型农机下地“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也是重构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模式、服务模式的当务之急、必然之举。

  “嘿!洒水车也开到山头上了,这真是稀奇。”9月4日,在潼南区龙形镇高楼村的一个山坡上,一辆洒水车慢悠悠地行进着,车厢两边几个高压喷水头向两边喷洒出十多米宽的水雾,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亩多花椒地的洒水工作,让周边村民啧啧称奇。

  在龙形镇,随着土地宜机化整治的快速实施,大型农机“开上山头、开进山窝”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中大型农机的高效率作业,让以往无人问津的众多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成了农业业主、大户眼中的“香饽饽”。

  土地机械化耕作条件不好

  龙形镇是潼南传统农业大镇,全镇7万多亩耕地中,水田和坡地各占一半,因属典型浅丘地貌,这里的土地机械化耕作条件算不上好。

  “我们家的田土加起来有近3亩,共4块,之间相隔最近的都有几十米,最大的一块还不到一亩,除了一块7分大小的水田在山坡下以外,其余的均分散在山坡上。”68岁的周汝仁是高楼村四社村民,孩子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带孙子。虽然家里也有微耕机,但要将这些地全部种上,还是没那个劳力,请人种又要花钱,所以就只种了点粮食蔬菜自己吃。

  重庆日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劳动力缺乏,田土机械化耕作条件又差,当地土地荒废情况非常普遍。说起馒头山、鸡窝地,村民大多一脸嫌弃。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农业耕作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当地政府引入业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努力也遭遇了巨大障碍。

  2015年,龙形镇花大力气引入天裕乐农业来高楼村流转土地种植花椒。基地开建时,业主犯愁了:根本请不到足够的劳力翻耕土地,而且即使有劳力,也是效率低、成本高。同时,大部分坡地相对落差大、路又窄、田埂又多,大型农机无法进入作业。

  让大型农机有用武之地

  面对困境,天裕乐农业的负责人付强找到了潼南区农委,经过反复沟通,农委为其开出了方子,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

  龙形镇农副中心主任黄冠说:“宜机化,不是说把山都推平改成平原田地,而是合并细碎地块,改造坡道、沟渠和道路,保证大型机械开得进去、用得起来,费用也不高。”

  在潼南区农委少量奖补资金的引导下,当年付强便启动了数百亩坡地、鸡窝地的宜机化整治。

  “综合起来,每亩的整治费用在2000-3000元之间。”付强说,与政府以前实施的大规模土地整治不同,这种宜机化整治,只能算是一种低投入、低成本的“小手术”——坡地间的落差还在,但是有了机耕道连接,大型拖拉机也能上坡下田了;田块还是那一块,只是通过少量的填挖整形,让不规则的田地变为了条块状,大型农机也能作业;小田地通过去除田坎、填平沟壑等,中大型农机可进入……

  “现在,我们浇水、除草、施肥等都基本靠大型农机,可以说,拖拉机真的是漫山遍野到处跑。”付强说。

  看到天裕乐的整治出了效果,周边不少业主也开始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一些还没有被流转的馒头山、鸡窝地,因流转费用低,花少量费用就能整治出效果,更是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丁坝村是龙形镇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这里土地耕作条件相对更差,几乎很难找出一片平缓的田地。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却被人抢着要。2015年6月,锄萃农业流转了该村1200亩土地,一开始就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通过整治,这些土地也能有高收益。”锄萃农业负责人李林说。

  近几年,龙形镇已有10位业主对共计15000多亩土地进行了宜机化整治,陆续形成了5000亩花椒、2000亩特色柑橘、4000亩柠檬、1000亩中药材的特色产业,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变得更高效

  大量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带来的变化,并非只是生产成本降低和作业效率提高,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当地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要是按照原来的传统模式,我们企业肯定亏大了。”李林说,在生产的组织和服务上,由于自身规模有限,不必自己购买大型农机、养机手,可以将耕地、施肥、除草等各个环节,交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做。

  基于这种巨大的服务需求,龙形镇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兴起,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和服务体系快速成型。

  黄冠介绍,原本,龙形镇没有一家专业农机合作社,但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涌现出了两家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邻近镇乡的几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加入了进来。

  在去年成立的捷佳农机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除了两台大型收割机外,50马力、90马力、130马力等各类型的拖拉机都有,一些拖拉机的轮子比人还高。不远处还有一台32吨级的烘干机,以及一架大型植保无人机,其他中小型的机械更是不计其数。

  “别看这各种农机多,农忙时还不够呢。”合作社负责人说,就拿这两天很多业主正在进行的洒水和农药喷洒作业来说,拖拉机改装的这种喷洒车,左右加起来可以喷约30米远,一天可喷洒200亩左右,人工费加油钱加药钱也就500元左右。但如果人工喷药,一天喷完200亩至少要40个人,按每人50元的最低标准算,仅人工费就需要2000元。

  “所以,现在凡是大型农机能去的地方,业主都愿意找专业合作社,省力省事又省钱。宜机化整治带来的这种高效社会化分工,让耕作条件不太好的丘陵地区,产业振兴不再是梦。”潼南区农委一负责人说道。

  专家访谈>>>

  市农委主任路伟:

  宜机化整治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重庆日报:我市为何要推行宜机化整治?这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有何重大意义?

  路伟:乡村要振兴,首先产业要振兴,土地就是基础,必须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

  第一,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是破解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难题的必然之举。从农村劳动力看,现在农村劳动力基本应转尽转,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的问题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我们必须研究解决“如何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从农村耕地看,全市3500万亩耕地中丘陵山地占比高达98%,其中15°以上的坡耕地占47.1%,单块耕地面积1亩以下的占80%以上,单个农户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的占60%,户均耕地规模不足5亩。“巴掌田、鸡窝地”是我市耕地条件最典型特征。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劳动用工多、生产成本高。不改变这一现状,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就没有出路。

  从农机发展历程看,近些年,在中央农机补贴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农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这期间主推小微型农机具,全市70万台农机中,微耕机66万台,占农机总数的90%以上,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劳动强度仍然很大,所以主要靠小微型农机具还远远不够。

  第二,这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满足农民群众生产需求的民心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在耕地,而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农机化水平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推广应用现代农机装备就必须通过宜机化地块整治,让大中型农机顺畅下田到地,同时,这也是顺应农民群众向往轻松劳动、体面种地的需要,可让农民从繁重低效的田间生产解放出来。

  重庆日报:宜机化整治和以前进行的各种土地整治有何不同?

  路伟:首先是整治的目的不同,以前各部门整治土地,有的是为了平整,有的是为了利于施肥灌溉,而这次实施的宜机化整治,主要目的是要让中大型农机能真正上山下田,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其次,从实践的结果看,宜机化整治成本相对较低,初步核算,根据不同地形条件,整治成本在2000-5000元/亩,政府按“连通”“缓坡”“梯台”三种类别分别给予1000元以内/亩、1500元以内/亩、2000元以内/亩的包干奖补,就能有效带动业主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宜机化整治。

  重庆日报:我市宜机化整治的目标是什么?

  路伟:目前,全市正在加快制定宜机化整治的相关规划,总规模在1800万亩左右,初步拟定,近期7年内对“渝西浅丘平坝”“合川、铜梁、潼南三江六岸冲击坝带”“长垫梁优势区”各100万亩以及其余区县局部地区200万亩共计500万亩5°以下土地进行整治,每年完成70万亩;中期到2035年前用10年时间,对尚余的600万亩已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整治,每年60万亩;远期到2050年用15年时间对15°以下尚余的700万亩土地进行整治,每年50万亩。

  (本组稿件均由记者王翔采写)

(责编:张玫、张桂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