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怎么干

乡村旅游,如何让人“来了还想来”

范克龙
2018年10月09日08:28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六安茶谷美景。

  稷麦飘香,鸡鸣犬吠……国庆长假期间,与以往扎推旅游景区不同,不少人选择回归田园,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时尚。而越来越红火的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手段。如何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有效供给激发消费者的需求,为农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也成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到2020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3500亿元。

  “节假日游客爆满,桌位要提前预订,农家乐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产业振兴和富民增收重要渠道

  绿水青山,十里茶香。秋日的六安茶谷风景如画,游人如织。记者来到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茶谷主题公园,但见青山绵延,绿波荡漾,响洪甸水库如一条绿带蜿蜒山间,两岸茶树青青铺满山坡,游人沿着山谷间的步道缓步徐行,怡然自得。

  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贫困户郑学伟的农家小院坐落在茶谷深处,开门见青山。一大早,打鱼回来的郑学伟将新捕的鱼虾铺在台子上晾晒,开始为农家乐准备一天的食材。见到记者,郑学伟打开了话匣子:“这里以前非常偏僻,山路崎岖,骑车都不方便,守着青山绿水只能过穷日子。 ”前几年父亲生病,两个孩子上学,郑学伟守着自家几亩茶园,有茶也卖不出去。

  这几年随着六安茶谷的开发,当地茶产业不断壮大,30公里的茶谷带聚集了上百家茶叶加工企业,郑学伟的茶叶再也不愁卖了。产业强了,村里的环境也大变样,开通了公路,茶园里还新修了步行道,曾经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一下子变成了高大上的旅游景点。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郑学伟开了一家“茶谷小院”,家里的二层小楼一楼改造成农家乐,二楼改造成3间民宿。郑学伟的日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每逢节假日,郑学伟的农家院子热闹非凡,游客盈门。 “节假日游客爆满,桌位要提前预订,农家乐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郑学伟笑逐颜开地说,旅游发展起来,他家的小院生意兴隆,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让郑学伟们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旅客人数达到1.8亿人次,营业收入693.42亿元,从业人员64.73万人,分别同比增长35.3%、12.56%、28.82%。带动农民就业人数48.91万人,带动贫困户数63774户。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已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我省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打造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20条,特色节庆活动20个。全省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达到2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900亿元以上,促进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不能停留在采摘水果,吃个农家饭就走”

  模式单一,缺乏特色,乡村旅游面临创新突破的瓶颈

  徜徉花海,划船垂钓,采摘瓜果蔬菜,亲手烹饪美食,夜宿乡间小屋,伴着虫鸣入眠……国庆长假期间,六安龙熙生态农业观光园,迎来了一年中的客流高峰。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日均客流达3万多人,预计十一客流只增不减。”龙熙农庄总经理张放介绍,虽然节假日客流大,但是平时客流量并不稳定。为了留住人气,企业不断增加投入,丰富园区业态,投资种植了上千亩芍药、薰衣草等,打造四季花海婚纱摄影基地。然而投资不断增加,回报却遥遥无期。张放表示,休闲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仅靠企业不断追加投资难以为继。

  “当前90%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 ”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教授姚子刚认为,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当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不赚钱,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旅游模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

  郑学伟告诉记者,到他这来的游客主要以散客为主,“一般花半天功夫逛逛茶园,吃个农家饭就走,住下来的人很少。”金寨县农委副主任张再军表示,茶谷旅游最大的困难在于业态单一,留不住人。 “景区太小,业态太少,虽然周边还有些不错的景点,但是彼此不相连,不成系统,难以黏住游客。 ”

  “乡村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采摘下水果,吃个农家饭就走。”省农科院研究院研究员施六林认为,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同质化倾向,很多地方都是建果园、花海,搞农家乐、瓜果采摘,停留在初级消费层面,产业链短,产业层次低,无法集聚人气。乡村旅游不一定要大而全,贵在小而精,比如围绕特色产业做精做透,做出品牌。

  从过去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

  立足特色产业,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新主体竞相涌现,已从初期的农民自发发展,转变为由政府引导扶持、以农民为主体、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生动局面,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回流农村,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分工更加精细。截至去年底,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7411家,其中休闲观光农园、农庄3447家,农家乐12980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6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42个、示范点140个。

  “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不能依靠门票经济,也不能仅限于旅游收入。 ”施六林表示,乡村旅游应该立足于产业做文章,依靠产业支撑带动乡村旅游,最好能与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张放告诉记者,未来龙熙农庄打算围绕六安特产皖西大白鹅,打造鹅文化旅游概念。 “皖西大白鹅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白鹅养殖、肉食品加工、羽绒产业等完整产业链,我们打算联合当地20多家白鹅养殖主体,成立白鹅产业联合体,促进白鹅产业和白鹅品牌做大做强。再通过做大一产二产反哺三产,拓展乡村旅游的外延。 ”

  省农委特产处处长郑久坤认为,各地充分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底蕴、区位优势和消费习惯,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民族地区和传统农区等为重点,在农家乐、田园农业游、民俗风景游、村落古镇游、休闲度假游、科普教育游、回归自然游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发展形式,探索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新类型,开辟了产业发展新途径,形成了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让人们从过去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

(责编:张桂贵、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