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广西马山县:一马当先闯新路

2018年11月02日08:21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马当先闯新路

古零镇小都百 林永立摄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坐落于大明山北麓、红水河南岸。从空中俯瞰,境内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嵯峨指天,与蓝天白云、土地村庄相互映衬。

石山,早已占据了马山县的“半壁江山”,也让“滇桂黔石漠化治理片区县”的标签一直与马山如影随形,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南宁市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然而,这座“双料”小县城却在去年一口气捧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自治区文明城市”等多块招牌,今年又获得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这多少让外人有些惊讶。

在当地人眼里,这却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马山的蜕变有目共睹。近年来,马山县紧跟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步伐,全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先后建成自治区级生态村67个、市级生态村55个,在石山环抱中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工作考评始终保持在全市乃至全区前列。

马山是如何做到的?怀揣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来到这里,循着规划有序的村屯、错落有致的民居,探寻“马山经验”给出的答案。

五级联动治垃圾

户分类、屯主体,村收集、村管理,镇补助、镇运输,片区、县集中处理,在这一模式引领下,马山县96%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有了归宿

马山有45万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数的81.93%。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相当多的垃圾排放量,每年收运和处理的生活垃圾接近8万吨。

垃圾体量巨大已是令人头疼,作为一个大石山区贫困县,马山更要面临没钱办事、无人干事等一系列现实考验。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马山展现了非凡的魄力与担当。《马山县集中开展乡村环境卫生“四清理四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方案》《马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制度》等指导文件相继印发,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干部的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中,成立屯级监督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群众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五级联动,全员参与的局面逐渐形成。

在里当瑶族乡,两万多名群众依靠不到4万元的自筹资金,解决了当地垃圾处理问题,其奥妙正在于“全民保洁”。

里当乡位于偏远山区,近290个自然村屯零散分布在大石山中,垃圾清运难度可想而知。立足当地实际,里当乡制定了“一扫、二分、三烧、四埋、五运”的全民保洁制度:农户每天对自家房前屋后区域进行清扫,每周对屯内巷道、主干道进行一次大扫除;垃圾按规定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放置垃圾桶;对已分类的垃圾,可以焚烧的集中进行焚烧,不可焚烧的集中填埋处理;既不可焚烧且不宜填埋的则由屯级保洁员运到村级垃圾池或垃圾收集点,再由乡环卫站运到县垃圾处理场。

谁受益、谁治理,像里当一样,很多村镇自收自支垃圾处理费,修建村屯垃圾池、聘请垃圾清运员,初步迈出了“垃圾围村”的困境。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焚烧与填埋永远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中带来的空气、土壤污染再次让村民直呼“吃不消”。

兜兜转转,马山又在垃圾终端处置上动起了心思,筹措资金3000万元建成9个片区垃圾处理设施,其中5个采用无害化焚烧技术,1个采用热解技术,3个垃圾中转设施改造,并以已有的“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为基础,拓展形成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村收—村运—片区处理”等多种垃圾处理模式。

全县第一个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在了周鹿镇坛利村那鸡屯西部山脚,服务范围覆盖周边5个行政村58个自然屯。据处理场负责人介绍,片区各村的生活垃圾进场后,通过输送带投进滚筒,筛选分拣出建筑废弃物、旧电池、废旧塑料橡胶等垃圾后投入焚烧炉。垃圾完全燃烧后,绝大部分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气体都能被过滤掉,部分残渣还可用作苗木的绿化用肥。目前,这一处理场已让4万多村民长期受益。

户分类、屯主体,村收集、村管理,镇补助、镇运输,片区、县集中处理,在这一模式引领下,马山县96%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有了归宿。马山县的做法不仅发挥了群众主体作用、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还极大地缓解了财政压力,成为欠发达山区农村垃圾治理典范,目前这一经验也在南宁市全面推开。

“三民行动”见成效

按照自治区、南宁市宜居乡村建设的部署,马山县自2017年起重点实施“三民行动”,让基础更便民、产业更富民、服务更惠民

抓住关键,牵引全局。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突破口,马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序幕缓缓拉开。按照自治区、南宁市宜居乡村建设的部署,马山县自2017年起重点实施“三民行动”,让基础更便民、产业更富民、服务更惠民。由于马山县基础便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2017年11月全区“基础便民”专项活动农村改厕改厨工作现场推进会暨业务培训会在该县举行,该县改厨改厕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获得了全区的好评。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正是马山县开展基础便民活动的初衷。与“改厨改厕”一同推进的,还有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照明亮化等工作。目前,马山行政村客运通达率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6.14%,宽带信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09%,居南宁市第一。

走进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一栋栋土黄外墙、灰色屋顶的瑶家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沿着亭台楼阁、绿化景观点缀的道路前行,溪水叮咚声声入耳,花香阵阵醉人心脾,只见房前屋后藤蔓缠绕、黄白相间的金银花随风摇曳。

9年前,古朗屯还是一个“石头缝里的贫困村屯”,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全屯41户中有29户是贫困户。2009年,在致富能人潘国臣的倡议下,古寨乡党委、政府引导古朗屯成立了马山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古朗瑶乡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发展金银花种植。

石头缝里种不了粮食,却能长出美丽的金银花,结出真正的“金”与“银”。现在,古朗屯连片种植金银花面积稳定在1500亩左右,2017年合作社金银花产业收入达160多万元,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全屯贫困人口减至1户两人。

对于马山来说,发展现代农业虽受先天地质地形条件的限制,但原始纯净的自然生态却也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物产。细数家底,放眼长远,马山精心“排兵布阵”,东部以发展金银花、旱藕粉、里当鸡等产业为主,西部以发展瓜果蔬菜为主,面上发展黑山羊、猪、牛等产业,点与面的搭配组合优化了产业格局,鼓起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截至目前,马山111个村建有产业基地,106个村发展了电子商务,累计成功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50家,发展百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40多个。

发展产业富民兴农的同时,马山还大力推进服务惠民,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记者在乔利乡三乐村综合服务中心看到,就业服务、社保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问题服务和法律服务6个窗口井然有序、各司其职,墙壁上张贴的服务流程图一目了然。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除了在便民窗口办理业务外,还经常进村入户帮助村民答疑解惑,真正做到服务到家。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马山建成133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35个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基层网络平台,全面完成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标准化村卫生室、一村一法律顾问均实现全覆盖。多措并举之下,马山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满满。

示范引领树样本

在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的示范带动下,一个个村屯变身景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一条“体育+旅游+扶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水到渠成

理想的宜居乡村应是什么样儿的?马山治理者曾不断琢磨、思量。而当他们把目光投向环弄拉区域时,不禁眼前一亮:也许,这里正是最适合一笔一墨将美好蓝图化为现实的地方。

弄拉屯,是古零镇古零村的一个自然屯。本世纪初,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曾闻名全国。依托过去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和综合治理,弄拉“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辐射推广至周边12.7万亩的石漠化地区,形成了以弄拉为核心的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生态自然保护区。

正是看中了环弄拉区域的生态基础,马山下决心在这里创建一个产业、生态等各方面均起表率作用的综合示范区。按照规划,环弄拉示范区包含白山、古零、古寨、加方4个乡镇38个行政村,总面积达660平方公里。

多年来,为了建好这一示范区,马山县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不仅专门成立工作指挥部,还编制了《马山县环弄拉生态综合示范带概念性规划》,累计整合投入1.5亿多元净化农村人居环境、点缀乡土文化元素、建设民族文化展示馆、打造特色建筑景观。精雕细琢之下,示范区一点点露出了明媚的面容。

建起来并不简单,建出特色更不容易。示范区内各个村屯发展水平不一、产业基础不同,马山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炼村屯文化特性,深入挖掘壮、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彰显地方特色。

5月5~6日,古零镇三甲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名攀岩好手齐聚这里,在悬崖峭壁上“飞檐走壁”,上演了一场场罕见的“岩壁芭蕾”,让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开眼界。

这已经不是三甲屯第一次举办国际赛事。有了去年承办首届中国—东盟山地户外旅游大会攒下的经验,今年的三甲屯显得驾轻就熟。这个国家级攀岩特色小镇,通过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跨界”结合,走上了“靠山吃山”的生态致富路。

不同于三甲屯,邻村小都百屯里,却是一派恬静悠闲的风光:乔老河沿村蜿蜒而过,河水缓缓流淌,水车吱呀转动。青山绿水映衬下,白墙灰瓦的一栋栋“别墅”雅致美观,加之后山绿树竹林摇曳,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可以领略“乔老河畔是吾家,君若闲时来喝茶”的惬意。

三甲屯攀岩小镇、小都百水车之乡、古朗金银花公园、古寨瑶乡特色集镇……环弄拉综合示范区内,依托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各村各屯活力四射、各有韵味,惊艳了马山本地人,也吸引了外来游客的目光。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站)等国际体育赛事先后在这里“落脚”,3.6公里骑行绿道、56公里民俗风光旅游带组成了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最美赛道”,一个崭新的马山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以前的马山因山而穷,如今的马山因山而兴。在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的示范带动下,一个个村屯变身景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一条“体育+旅游+扶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水到渠成。

如今,初尝甜果的马山,每月轮流在全县11个乡镇举行“月月生态旅游节”,把生态旅游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村屯,绿水青山逐渐变为金山银山。数据显示,2017年,马山接待游客319.5万人次、同比增长18.5%,旅游总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30.59%,旅游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17%以上。

全民参与管长远

农民群众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合力共建,美丽乡村建设才有人关心、有人支持,工作才能推进、创建才能成功、管理才能长效

夜幕降临,百龙滩镇南新村业余文艺队又开始排练新节目了。队员们精神抖擞,围成一圈讨论着这次要用什么形式、编哪些内容、如何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这支文艺队在当地远近闻名,他们从宜居乡村工作中获取灵感,自编自导自演,把好政策、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精彩的表演推广宣传出去,因为节目“接地气”“有农味”而广受群众好评。

百龙滩镇共有10余支这样的业余文艺队伍。自“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文艺队以壮族会鼓、舞蹈、山歌、小品、快板等多种形式宣讲政策、推广经验,队员们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参加环境整治,带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40公里外的林圩镇林圩社区东堤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经济能人、保洁员、屯长、教师等组成了一支“特别先锋队”,队员采取“一户联十”“一人联五”的办法,将全屯群众纳入乡村建设网格化“大盘子”中。

不等不靠,“特别先锋队”自筹资金30多万元用于巷道建设、河道垃圾治理等,组织群众开展卫生整治、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绿化了村庄。如今,各家房前屋后不再乱堆杂物,各条巷道、水沟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东堤屯“容光焕发”重现生机。

群众不动,再多的投入都将成为“无底洞”;群众一动,工作再难都能快速推动——这已成为马山县各级乡村工作者的共识。农民群众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合力共建,美丽乡村建设才有人关心、有人支持,工作才能推进、创建才能成功、管理才能长效。秉承这样的理念,马山为宜居乡村建设汇聚了最广泛的力量,凝民心、聚民智、齐民力,搭建了各方参与的平台。

今年春节前夕,正是家家户户团圆准备过大年的时候,马山县8200多名帮扶干部奔走在各乡镇村屯,进村入户宣传乡村建设工作成效,引导各村大清扫迎新年。春节期间,干部们回到老家,顾不上多歇几天,又带领乡亲们对村屯里的“老大难”区域进行强力“美容”,喇叭屯屯响、横幅村村挂,为这个春节平添了不一样的年味儿。

小手拉大手,一起往前走。马山还将宜居乡村活动融入到校园教育的始终,提倡“随手捡”和“弯腰精神”,全县中小学生从“垃圾制造者”向“清洁守护者”转变,并自觉发挥“小手”的影响力,拉动家庭、村屯、社区这些“大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看得见实效,管得住长远,一个“宜居山城”初现雏形。

在乡村建设接力赛中,马山从国家级贫困县起步,一棒接着一棒跑,后发赶超、后来居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还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就在不久前,广西又提出开展“生态宜居·美丽壮乡”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将马山县等6个县区作为试点,下达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如今的马山,群情振奋,信心倍增,新一轮发展热潮已然掀起……(记者高飞余瑶)

(责编:王瑶、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