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田野上的钢琴曲(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马 娜
2018年12月01日14: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石桥古朴,窄巷清幽,是洛舍。桂花香溢青瓦,摇橹荡揉黛河,亦是洛舍。琴声清亮似珍珠落入玉盘,亦扬亦挫,时而如溪水潺流,时而似大江奔涌,穿越清澄的碧空,缭绕稻田、溪头,仍是洛舍。

  洛舍在浙江,在湖州的德清,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自上世纪80年代起,洛舍这个小镇便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改革的春风同样吹进了洛舍那片山村田野,一位叫王惠林的乡镇玻璃厂长,有一天带着县领导的嘱托来到大上海寻找“富起来”的工业项目。

  “找活做?有啊,有批出口的玩具钢琴愿意接吗?”一位上海朋友对王惠林说。

  木匠出身的王惠林拿着一把木头制作的儿童玩具,有些心不在焉。

  “怎么,你还想做大的?做真的?”

  “对。如果有可能。”王惠林说。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很“贵族”。从19世纪末第一位英国人在上海开设第一家琴行之后的近七八十年里,中国的钢琴制造业,宛如蜗牛爬行,慢之又慢,直至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也仅有4家钢琴厂,且皆为国有企业。

  “泥腿子的乡下人想造钢琴?这不是白日做梦嘛!”听说过这事的人没有不嗤之以鼻的。

  王惠林不肯服输,他执着地独自奔波于上海和杭州“探商情”,结果反而让他更加激情难抑: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买台钢琴要凭票,不等上一年半载基本没戏。浙江省更可怜,每年按照计划只分到20台钢琴的商业指标。

  城市没搞成、没搞大的事业,咱乡村就一定搞不成了?王惠林把自己的“造钢琴梦”给乡、县的领导做了汇报,德清县、乡两级干部竟然与王惠林的想法一致:制造钢琴,投资不大,又是朝阳产业,且是劳动力密集型,支持洛舍人去干!

  都知道制造钢琴技术复杂、工艺精致,那好,我们就去请上海钢琴厂的师傅来帮忙!王惠林和乡干部们带着梦想又一次来到了上海,此行既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事情,也惹出了震动全国的“麻烦事”。好事情是:在国营企业吃了几十年“大锅饭”的4位技术人员一听王惠林他们想干番“钢琴事业”感动至极,一致表示愿意到乡下去大显身手。而麻烦的是:这4位技术人员的辞职信却被原厂方视为“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典型事件,向他们发出了严厉警告。于是一场风波就此掀起,不得不由上海、浙江两地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处理,后来还惊动到中央,引发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动到乡镇企业”的全社会大讨论。结果是:人才流动势在必行,搞活经济、发展经济是根本。

  1985年1月,由中国农民开办的第一家钢琴厂——湖州钢琴厂正式诞生,厂址建在四处皆是鸡鸣狗叫、河塘连稻田的东衡村。

  回首当年,洛舍农民的胆子也真够大的,为了留住钢琴技术人员,他们痛下血本:每人工资比在国营厂翻4倍,还要外加一万元生活补贴。然而,所有的农民工包括王惠林在内,听完技术员讲制造钢琴所需木材的种类和成料前的数道预备工序后,都傻眼了,更别说下一步如何组合成一台钢琴所用的上万个零件及调音必懂的五线谱之类的“洋玩艺”。

  “咋不行?投缘投缘,不投入进去,缘就不会有!”已经拼到了三更五鼓的王惠林开始加班加点苦学苦练,有一天上班时,他亲自在厂里的一台样板钢琴上弹奏出了优美动听的《东方红》乐曲,受到激励的农民工们一下子充满了信心。

  于是,一群庄稼人的一场看似荒诞的梦便在田野上拨响了第一声奏鸣。农民工们寻找到了技术员认为可以用作琴键的木料后,像呵护新生婴儿一样精心细致地照料。几十个小伙子夜以继日,不久便将第一批琴键切块成形,琴键上渗染了他们手指上流淌出的滴滴鲜血……

  不是说有一万多个部件吗?我们就用一万多颗火热的心将它刨磨而成。不是说有220根琴弦吗?我们就用220双手根根弦丝精心抚准。不是说有88个音键吗?那么我们就用88个黎明伴着鸟儿啼鸣来逐一调音。不是说十二平均律可以呼出变化无穷的和声韵律吗?那么我们就以年复一年挥洒出的汗珠串连成天籁音符来伴唱,直到天地合一、刚柔交融。

  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一场看似没有季节的劳作,让庄稼人明白了“高雅音乐”“美妙旋律”源于不懈的学习、执着的追求和全身心的领悟。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改变中走近梦想。

  终于有一天,第一台由湖州钢琴厂制造出的钢琴弹奏出了轻如抽丝、重如雷鸣的乐音,那一曲倾注着工人们全部心血的《黄河》,使东衡村甚至整个洛舍镇的万户农家人都热血沸腾。

  就这样,由洛舍东衡村农民工们制造的第一台“伯牙牌”131-A型立式钢琴正式诞生了。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试奏后大为称赞,这台钢琴一举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品质鉴定。

  到1988年时,厂里已能生产500台钢琴了。农民造的“伯牙牌”钢琴一鸣惊人,而且无须凭票供应,湖州钢琴厂迅速跻身于中国五大钢琴厂之一(另四家皆为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钢琴需求量火箭式地飞升。传统的手工作坊型的钢琴制造业,在洛舍的田野上如春风吹拂麦浪,形成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态势。一时间,洛舍钢琴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仅东衡村就有三四十家钢琴制造厂。

  如此迅速发展的钢琴制造业需要大量特质木材,木匠出身的王惠林又想出一招:办木材加工厂,既满足日益增多的家装业,又可提供钢琴制造用料。转眼几年,不产一根木材的洛舍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木业加工基地,木材加工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第一大产业。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全世界播出了介绍洛舍钢琴之路的专题片《乡琴》,吸引了美国15所主流大学的21位教授组成一个考察团来到德清。当这些远涉重洋而来的专家们目睹中国田野上飘荡着如此悠扬壮美的钢琴旋律时,连连赞叹:“不可思议!”美国考察团的“洛舍之行”后来作为教学案例被编入MBA通用教材。

  洛舍钢琴开始推向国际市场,从10年前遥居全国出口领先地位一直至今。洛舍钢琴甚至成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用琴具。

  中国农民“无中生有”,创造出国际著名钢琴品牌,和着改革大潮,弹奏出一部时代乐章。

(责编:张桂贵、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