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牧鞭锄头”两手抓——青海省都兰县哈西娃村乡村振兴有实招

郜晋亮王澎
2018年12月13日08:26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风来柴达木,景出诺木洪。在广袤的戈壁滩中,青海省都兰县哈西娃村的连栋别墅无疑是一抹亮色。汉白玉雕花围栏分隔出一个个小院,上下两层使用面积达168平方米,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内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水、电、暖全通入户……在蒙古包里住了一辈子的哈西娃村牧民们想都不敢想,如今家家都住进了大别墅。

  十年前,哈西娃村集体经济负债两万余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现如今,哈西娃村集体收入350万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十年巨变,哈西娃村已经踏稳乡村振兴的大道。巨变背后,是哈西娃村人持之以恒谋发展的决心和敢于创新重实践的定力。

  破除思想束缚,团结一心富民兴村

  今年6月,经哈西娃村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柴达木黄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启动。牛棚建设已经完工,优质青贮饲草也已备齐,只待精选的275头柴达木母黄牛在明年春天“入住”。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温国忠说:“现在只要是村里决定要做的事情,根本不会有阻力,而十年前却不一样。”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哈西娃村曾是一个传统蒙古族牧业村,一度是都兰县宗加镇12个牧业村中最穷的一个。长期以来,哈西娃村受自然条件制约,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少、草原载畜能力低,加之牧民没有固定房屋、居住分散,村级道路状况极差,牧民的出行、就医、子女上学等极为不便。

  2008年,哈西娃村人温国忠放下手头的生意,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村创业,决心带领村里人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温国忠当选为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靠什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温国忠上任后的首要难题。“当选后的那一年,心里从来就没有踏实过。”温国忠坦言。

  2009年年底,温国忠召集全村党员,在夏季草场乌龙沟的简易棚里,经过三天两夜的讨论,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想法。2010年1月,哈西娃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从此,哈西娃村走上了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开始探索向农牧结合转型。

  “每户按252个羊单位计1股入合作社,超载牛羊做减畜处理;每户草场不论大小均按1股入合作社。”成立之初,这样的入社原则令很多牧民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党员和“两委”班子成员不仅带头入社,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全村41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为草原“减负”,让牧民致富

  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是牧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但生态环境脆弱、草原沙化严重、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一直严重阻碍着哈西娃村畜牧业的发展,推动草原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乎全村牧民的福祉。

  “为什么每户只入股252个羊单位?”

  “恢复生态!”面对记者的疑问,温国忠一语中的,“‘252’这个数是根据哈西娃村草场的合理载畜量计算出来的。以前,大家脑子里想法就是,养的牛羊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草场能不能承载得起这么多的牛羊。”

  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以草定畜、核减牲畜、划区轮牧、恢复生态”的理念。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动员全体村民一起减畜。全村牲畜从5万多头(只)一下减少到1.08万头(只)。

  “以前牲畜多,草原上的草不够吃,冬天买粮买草开销很大。过去家里养着六七百只羊,价格不行,死亡率也高,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哈西娃村牧民德吉德谈到加入合作社后的变化时说,“现在生态好了,夏天长的草够吃到第二年还有剩,羊肉的质量更好,价格更高了。”

  现在,德吉德是合作社的一名放牧员,和丈夫在草原上管理着一个羊群,由于合理减畜、管理得当,羊羔成活率近9成。从入冬一直到来年6月,德吉德和丈夫除了领取每月3500元的工资外,还能得到合作社奖励的新生羊羔。粗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至少也有8万元。

  经过几年的休养,哈西娃村草原生态逐步恢复,黄羊、野兔、野牦牛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草原重现勃勃生机。草原生态好了,牧民心里乐了。哈西娃村优质的牛羊肉开始走出柴达木,直供内地市场,换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村里人越来越能感受到这些年草原生态恢复带来的红利,只有守护好了生态,村里发展才能可持续。”温国忠说,“现在村里正在着手打造哈西娃自驾游基地,让喜欢玩的朋友来感受一下柴达木的生态风光,来看看我们野生枸杞林、野生动物群、乌龙沟冷水泉……”

  放下牧鞭扛锄头,枸杞红遍哈西娃

  发展好生态畜牧业只是哈西娃村的开始。温国忠看准时机,又果断提出了发展枸杞产业。村“两委”班子更是一致看好,可就在大家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村民们却不买账。“除了投入大、周期长、不懂技术等因素外,让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放下牧鞭,扛起锄头,简直比登天还难。”温国忠说。

  为了打消牧民的顾虑,降低风险,全村党员在温国忠的带领下,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耕地,先试先行,在县农林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枸杞种植收效可观。但即便如此,村“两委”班子多次动员无果,即使无偿分配承包地,牧民也不愿种植枸杞。

  “一定要让牧民看到种枸杞的‘甜头’才行。”为此,温国忠决定动点“歪脑筋”。

  温国忠和村“两委”班子决定将已种植枸杞的50亩耕地以每亩4000元的价格转包出去,并要求承包商以现金形式进行现场交割。在交割前,温国忠又以“帮忙干活儿”为由,邀请一大批村里的牧民同时来到枸杞地转包交割现场。而到了现场,牧民们唯一要干的活儿就是“数钱”。

  “种枸杞真能挣大钱”,一下子在村里传开了。在“真金白银”面前,大家放下了对种地的“成见”,拿起了锄头,开始种植枸杞。由温国忠牵线搭桥,村里又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613亩耕地,给每户无偿分配10亩,让大家开始尝试枸杞种植。几年间,全村80%以上的牧民掌握了枸杞种植的“绝活儿”。

  如今,哈西娃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不过仅仅种好,还不能满足哈西娃村的发展需求,村里开始瞄准枸杞初加工,并建设了烘干区、色选区、包装区为一体枸杞初加工基地,这让哈西娃村枸杞的价格每吨提高了4000元。枸杞产业一跃而成为带动哈西娃村集体经济飞速增长的引擎。

  每到秋季,哈西娃村就会被红色包裹。压弯枝头的枸杞,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在阳光下散发出夺目的光芒,照耀着哈西娃村人的幸福生活。

(责编:张桂贵、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