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乡建大咖孙君提出乡村振兴三大重点:文化复兴 农民主体 把生态还给自然

2019年01月04日09:53 | 来源:福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化复兴 农民主体 把生态还给自然

和城寨外广植大树。 黄文浩 摄

赤岸铳楼群

孙君在永泰庄寨峰会上作题为“农民主体——乡村振兴之路”的演讲。

编者按

2018年12月29日至30日,“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在永泰县白云乡竹头寨、嵩口镇月洲村召开,来自美国、泰国以及国内16个省市的5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商乡村振兴。中国乡建领军人物孙君,现场做了一场题为“农民主体——乡村振兴之路”的演讲,其观点独树一帜,振聋发聩,赢得阵阵掌声。会后,孙君一行考察了丹云乡赤岸铳楼群、洋中寨、和城寨等永泰庄塞,他结合考察实际,为乡村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

“文化复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要先行”

2018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闭幕的第二天,中国乡建的领军人物、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中国乡建院联合创始人孙君一行,冒着阴冷的细雨,来到地处高山的永泰丹云乡赤岸村和翠云村考察。这两个村生态环境良好,保持着传统的耕作系统,刚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录,赤岸村的铳楼群和翠云村的和城寨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赤岸村村部,村民捧来几本厚厚的明朝时的族谱,只见蝇头小楷写得工工整整。孙君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翻看,用手机频频拍照。他忘记了喝茶御寒,颇为激动地讲到族谱的重要性。

孙君说:“我们常常评价一个人靠不靠谱,这个‘谱’就是族谱。族谱告诉我们——我从哪里来,而宗祠则告诉我们——死后往何处去。在以前,不道德的人、坏人死后是不能进宗祠的。村民有了敬畏之心,乡村治理就容易多了。”

近年来,永泰县兴起修谱筑祠的高潮,已经搬离几十代、散落世界各地的族人纷纷参与进来。修谱筑祠,让族人凝心聚力,重新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风民俗、乡规民约等,都是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结果。乡村文化越有特色,越有吸引力。

“文化复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要先行。台湾新村运动之所以成功,就是通过文化振兴来引领乡村振兴。”孙君说。

如何激活与保护乡村文化?孙君认为,要在自治、自建、自立的状态下活化乡村。从家谱、村规民约、祠堂传统介入,把党建、村建、家建三者结合起来,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光大。

时下,城里掀起上山下乡热潮,乡村游方兴未艾,这是人对自然的回归、对土地的眷恋,是城市对乡村的热恋。孙君说:“我们处在乡建最好的时代,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是时候让乡村展现生态美与人文美了!”

“如果没有本地村民参与,就不算乡村振兴”

边走边看边聊,孙君一行来到了赤岸铳楼群。这里曾经是集市,名为“赤岸市”。一眼望去,几座铳楼小巧玲珑,依溪而建。孙君对铳楼的出檐很感兴趣,他认为,出檐的斜度和长度是与降雨量和走廊的生活空间密切相关的。

在丹云乡翠云村的深山密林中,隐藏着一座和城寨。和城寨开有三道门,都是三重结构。四周高墙采用石砌加土夯实而成,四角设四座角楼,可全方位、无死角地观察敌情。寨内有跑马道等通道,连通角楼和内部各处。正厅堂设计得高挑大气,明亮通透。寨内采用整木雕刻等工艺,构筑和木雕水平很高。寨前的月牙池,既是改善风水所需,也使得庄寨刚柔并济、阴阳协调。寨外广植大树,既可抵挡风雨侵袭,又能美化周边环境。

孙君连声叫好,兴奋地说:“不虚此行!”他对随行的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及丹云乡领导说,永泰县先人极具智慧,建房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建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庄寨。我们要多向历史学习,向工匠学习,多回忆,少设计。

当孙君问起庄寨保护资金如何筹措等问题,张培奋回答道:“政府倡导各主要庄寨成立保护与发展理事会,发动族亲筹款修缮庄寨,政府酌情给予奖补,这样政府资金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孙君十分欣赏这种做法。

“充分发挥民智民力民资的作用,是活化庄寨、振兴乡村的关键。乡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如果没有本地村民参与,就不算乡村振兴。”他说,在乡村振兴中要尊重农民,但这并不是要迁就农民,不断地给钱给物,培养“等靠要”的懒惰人与贪心人,以致产生“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解决人才与资金问题?对于在场“村官”的提问,孙君介绍,时下,有个“中国新村民计划”很受欢迎,就是把德才兼备的乡贤、有乡村情怀的新创客、外出打工回乡的村民、村两委干部等几股力集聚起来。而各地政府成立“村投”,是解决政府资金“以小博大”的关键。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先生活后生产。”孙君说,研究古人就是为今人所用,传统建筑不能与今天人的生活割裂开来,文明文化脱离了生活就一定是假的。当下的农村项目往往过多地强调产业发展,而忽视了相应的生活配套。生活和生产如果不统一,社会就无法安宁。

孙君提出,不要带着城市的规划和概念进入乡村,否则会产生严重水土不服。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师,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村,就盲目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必定害了农民、害了农村。这样的乡村建设发展得越快,推动得越快,破坏性就越大。只有把城市文明融入乡村文明,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耕文明是生态文明,循环利用,不产生垃圾”

在考察过程中,孙君偶见垃圾池垃圾箱,路边水里还有零星的垃圾。他感慨地说:“城市人的思维方式当中存在垃圾问题。但在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就没有‘垃圾’这个概念,农耕文明是生态文明,循环利用,不产生垃圾。”

以前,农村有养猪,剩饭剩菜等厨余都变成猪食,还能喂鸡、喂鸭,喂过以后,产生的畜禽粪便可以回田农用。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动物的粮食,动物是人类的粮食,形成食物生态链。

可现在,不少乡村不让养猪,村民把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杂,要么随处堆放、污染乡村,要么花大量人力物力清运处理。

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孙君近几年一直倡导农民养猪,还发明“孙氏养猪法”,申请了国家专利。其规矩是,所有饲养员都必须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且过程中禁止专家和学者入内参观。

“如果合理养猪,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养猪积肥,这是有机肥料,比无机化肥优胜十倍。猪又有肉,又有鬃,又有皮,又有骨,又有内脏(可以作制药原料),何乐而不为呢?”孙君说,现在新农村建设不让农民养猪,结果呢——农村污染开始了,垃圾遍地,有机蔬菜没了,土地金属化、板结化越来越严重。

在他看来,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障碍是有机肥不足。现在不少乡村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不让养鸡养鸭,更不让养猪,切断了有机肥来源。若不能解决有机肥来源问题而大量使用化肥,生态农业无从谈起!

“实施乡村建设,首先让乡村物种归位。实施土壤改良,清除外来物种,除了塑料制品、电池、金属制品等工业废旧物清出乡村外,其他可循环再利用的,就留在乡村自我消化,把生态还给自然,实现美丽与生态的统一。”孙君语重心长地说。

人物介绍

孙君,艺术家,设计师,中国乡建的领军人物、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中国乡建院联合创始人、首席创意官。他长期关注和从事农村环境问题,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者。他用了近20年时间在多个乡村进行临床式乡村建设探索实践,先后成功实施多个乡村建设项目,成功创建农旅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安徽“三瓜公社”,为全国乡村建设树立了榜样。

主要著作有《给我三个春天——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践》《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农理——乡村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实践篇)》《乡国天下》等,在新农村建设领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书中阐述的许多观点成为中国乡建的一股清流。(黄雪梅)

(责编:王瑶、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