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四十载 神州热土涌春潮

张桂贵  张 玫  王 瑶  蒋 琪

2019年01月04日14:27  来源:人民网-美丽乡村频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税费改革、精准扶贫等带给农业、农村、农民巨大变化,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象。

  “大包干”带来农村变革

  四十多年前,农民们守着土地却打不下多少粮食,种着粮食却吃不饱肚子,这是最困惑、最煎熬的痛苦,也成为了改革最原始、最直接的动因。

  1978年11月24日冬夜,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一间茅草屋里,十八个渴望温饱的农民决定实行“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耕地、耕牛等生产资料全部分包到户,粮食收获后,采取“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

  村民们在契约书上摁下了鲜红的手印,起誓“坐牢杀头也甘心”。小岗村村民的这场“秘密行动”,犹如中国改革史上的一声惊雷,它亦成为了我国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上图为1978年冬,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下图为1981年,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图)

  正是因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让农民看到了劳动的实惠,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时间内就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改革事业才顺利进展。

  邓小平曾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2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作为乡村工业化起点的乡镇企业,不仅是这些成就的直接参与者、贡献者,在经历了时间与市场大潮的历练后,本身也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里保存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珍贵资料,记录着中国乡村经济经历的点点滴滴,博物馆所在地春雷社区,原本是苏南一个普通的小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曾因一家公社和农业生产大队所创办的集体企业——春雷造船厂声名远播。

上图为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下图为无锡市锡山区云林街道春雷造船厂旧址(资料图)

  在绝大多数农民刚刚吃饱肚子的时候,这家藉航运而起的春雷造船厂早早做到了户均收入千元,实现了家家有电灯、户户用拖拉机和人人享受合作医疗的美好生活。春雷造船厂的故事就像神话一般,吸引着农民们的目光。

  榜样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广大农村便迫不及待地发展起了以社队企业为基础的乡村工业。有的最初就是从泥瓦篾匠组成的手工作坊开始,产品逐步扩展到了各种日用品、工业品。东南沿海地区的很多小城镇行动最快。每天一大清早,就能听到路上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数以千计的农民从四面八方的村庄汇聚而来,浩浩荡荡奔向镇上的布厂、羊毛衫厂、塑料厂、针织服装厂。有的地方,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农民比镇上吃商品粮的居民还多。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广大农民的积极创造给与了充分尊重和支持,并相继推出了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深入发展。

  体现着中国农民创造力的乡镇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秉持着“要素从市场中来、资源配置由市场来定、产品到市场中去”的理念从“异军突起”到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转制为个人独资、混合制等形式的民营企业并融入开放型经济大潮。一大批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资本经营,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并且轰轰烈烈地加入到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迎来农民无税时代

  1999年以后,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特征。比如,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2004年,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业税贯穿了历朝历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征收,是以折合征收粮食实物为主,习惯上又称为“公粮”。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宣布将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年,于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群体进行深入改革的时间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除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6年,中国农民又告别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中国由此开创农民无税的新时代。

中国邮政于2006年发行的全面取消农业税邮票(资料图)

  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民每年减负1335亿元,人均减负140元,农民得到了休养生息。更重要的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由此开始从“取”到“予”的根本性转折。

  “全面取消农业税,探索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措施和直接补贴政策及制度框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表示,“从长期趋势看,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力度,是今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政策选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农业免税降雨露,富民政策暖民心”……丙戌狗年春节,表达免税喜悦的春联成为中国乡村缤纷大地的一景。

  甩开包袱的中国农民,更加阔步前行。

  新时代农村改革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稻田同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资料图)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下,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一条重磅消息: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一个有着上万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里设立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数亿农民在首届农民丰收节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全国各地对首届农民丰收节的庆贺增添了丰收的喜悦,也提升了农民的底气。

浙江省德清县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资料图)

  随着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今天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设立农民丰收节,有助于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时强调,要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调动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更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在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的大好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反复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时,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资料图)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质量兴农之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要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带入现代化,决定了我们只能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决定了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永恒课题,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才有根本保障。

  粮食总产量单位从“斤”到“吨”,贫困人口数量从“亿人”到“万人”,计量单位的变化彰显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四十年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减贫的显著成效,从而也极大鼓舞了人们对于坚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和决心。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由于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由于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原因,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资料图)

  猎猎旌旗尤飘扬,改革潮头舞长虹。步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最基本现实,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最热切的梦想,农村改革的旌旗应更加鲜明、更加亮丽。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里就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就是我们新时代推动农村改革最光辉的新旗帜。

  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只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在中华大地谱写出新篇章。

  站在农村改革四十周年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放眼未来,才能明白历史皆由人民书写而成的道理,才能明白变革中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最基本经验的可贵。

  没有谁能赐予我们,没有谁是我们的救世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才能救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也只有改革开放这条路,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今天,这个历史传承的关口,我们必须肩负起我们这代人的职责,在农业改革的征程中劈波斩浪、戮力同行,亲手书写自己的命运,亲手开创新的伟大变革。

(责编:张桂贵、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