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余杭滚灯舞起来 代代传承永不衰

江志伟
2019年02月11日07: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滚灯表演 来自网络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滚灯”是余杭民间传统艺术项目,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深受群众喜爱。其发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主要道具就是一只只采用江南毛竹削蔑手工编制而成的可压、可滚、可掷的竹编圆球与亮灯套球。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对“余杭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在距今八百余年的南宋时期,“余杭滚灯”就已流行。

滚灯世代流传,得益于余杭的天时、地利与民俗。余杭地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民俗活动频繁。余杭滚灯上下左右翻滚,使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所以其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成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的必备节目。余杭翁梅临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不断侵犯。因此,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滚灯必出现在表演队伍中。

“余杭滚灯”的表演者,男、女、老、少不限;“余杭滚灯”的道具,大、中、小号齐上,红绸包裹的“文灯”与黑绸包裹的“武灯”相映生辉;“余杭滚灯”的舞台,在乡场、戏台、大街小巷,甚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余杭滚灯”的轨迹,从余杭、杭州、北京,直至走出国门走向法国尼斯的狂欢节现场。在“排鼓”与低、中、高音唢呐群的伴奏下,在众目睽睽的焦点处,表演者不断地舞动手中的大、中、小号滚灯,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不断地亮出绝技,滚灯的倩影与闪烁的灯流交相辉映,光怪陆离,引发人们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余杭滚灯”有9套套路合计27个表演动作,其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武灯),而姑娘们与小朋友们表演时则使用“红心”小滚灯(文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伴以锣鼓、唢呐,伴着灯光舞动,十分出彩。最为精彩的“余杭滚灯”表演,应该就是被誉作“鸟巢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那是“余杭滚灯”艺术家们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地创新设计、精心编排的,伴奏音乐则邀请了北京交响乐团量身定做。其间十易其稿,终至大气磅礴,激情雄健,表演后大获好评。

现在,余杭地区已有14个镇乡建立了滚灯队,拥有滚灯艺术表演骨干400余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余杭滚灯”正在进行活态传承并不断推陈出新。《余杭滚灯舞起来》的歌曲也正在余杭大地上唱响:

余杭滚灯舞起来

舞遍钱塘舞热神州舞出国门外

余杭滚灯“非遗”美

代代传承永不衰

(责编:王瑶、张桂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