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三代农人 田野逐梦——浙江慈溪一户“农耕世家”见证新中国农业发展巨变

2019年04月11日08:28 | 来源:浙江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三代农人 田野逐梦

春暖花开时节,慈溪市坎墩街道都市农业生态园,多日的阴雨终于止住了,偶尔还能看见太阳露个脸。趁着雨歇,年轻的农场主胡晶金比平时更忙——一会儿跟工人们交代天晴后如何追肥与管理,一会儿去大棚里察看刚嫁接好的西瓜苗长势,一会儿又赶着去招呼来采摘草莓的客户……

今年33岁的胡晶金掌管着园区里的“玉兰果蔬农场”。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家里的第三代农人了。祖父胡光尧在世时,家里有3亩地,以延续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种着水稻、棉花和玉米;改革开放后,父亲胡信炎在32岁那年开始承包大片土地,露天种植蔬菜,卖给外贸出口公司和批发市场,走上了规模农业的路子;到了胡晶金这一代,走的则是精品农业路子,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了……

三代农人,一种梦想。从浙北杭嘉湖平原到浙东沿海、再到浙西南山区,在浙江,像胡晶金家这样的“农耕世家”不在少数,他们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在接续奋斗中,见证了70年来新中国农村发生的沧桑巨变;在接续奋斗中,创造着一种新未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传承:子承父业,80后当起职业农民

从慈溪市区出发,驱车约20分钟,就到了“玉兰果蔬农场”。一下车,眼前就是一字排开的白色大棚,一眼看不到头,很是壮观。

一位年轻人从邻近的大棚里跑出来相迎。他戴着一副眼镜,蓝色运动鞋上全是泥土,笑容中带着一点羞涩。他就是胡晶金,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辞职回乡,当起了“职业农民”,现在管理着200亩的精品果蔬。

“我正和工人们商量天晴后追肥的事呢。”一开聊,连续阴雨天就自然成了话题。胡晶金向我们发出邀请:“跟我去大棚里看看吧。”

跟着他,我们走进一个种满番茄苗的大棚。撩开挂在大棚入口的塑料布,一棵棵番茄苗蔫搭在一垄一垄泥土上,并没有顺着支在一旁的细竹架向上生长。这样的番茄苗,胡晶金的农场里共种了30亩。“阴雨天没太阳,对农业生产影响挺大的。我们虽然有大棚,番茄苗还是比正常生长矮了20厘米!”他说。不过,话虽如此,胡晶金似乎并不太担忧,“后期我们会科学追肥、防治病虫害,这批小番茄受影响应该不大。”

别看年纪轻,胡晶金的“淡定”是有资格的。2010年,他从父母手中接手“玉兰果蔬农场”。尽管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他却靠着思路新、肯钻研、能吃苦,慢慢从“农业门外汉”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育种师傅姚建华在农场工作已有5年,他评价胡晶金“对农场里每一种蔬菜、每一种水果的生长习性,常见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都娴熟于心,亲力亲为”。

采访进行到下午4时,胡晶金拿起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里面传出的是慈溪市次日天气预报。在听到“最低气温3℃”后,他立刻打电话给农场工人:“最低气温只有3℃,小番茄棚子要盖,火龙果也要盖。”胡晶金告诉我们,现在的农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看天吃饭,有大棚也一样。准确的天气预报,对胡晶金来说,就像调研得到的市场信息一样宝贵。不断摸索后,他发现慈溪当地气象台播报的天气预报最为准确。从此以后,每天下午4时左右,打一个电话获取第二天天气预报,就成了胡晶金的日常。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关键还是新在发展思路上。从父亲胡信炎手中“接棒”的胡晶金,走的也是一条与父亲大面积露天种植蔬菜完全不同的新路子——小面积种植的精品农业。胡晶金介绍,在他管理的农场,所有果蔬的追肥、打药和采摘等管理,都严格按标准进行,以确保果蔬的品质与安全性;农场就像一家“田间超市”,客户直接来购买、采摘,也可以配送到家……

勇于尝试新产品,也是胡晶金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上最醒目的标签之一。采访过程中,有人给他送来一包种子。“这是提味西瓜,说是很好吃,种来试试。”把种子交给姚建华后,胡晶金对我们说:“每年我都会从农业部门主推的新品种中挑选一些试种一年。成熟之后给客户品尝,如果他们觉得下次会买,就继续种,不然就淘汰。”

有知识、有思路、敢创新,胡晶金的收成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土地未完全开发利用的情况下,“玉兰果蔬农场”亩均利润已是其父亲胡信炎仍在管理的慈溪龙山镇蔬菜种植基地的2倍多。

碰撞:相互吸纳,农场在创新中蝶变

在慈溪当地,“玉兰果蔬农场”和胡晶金一家,如今已小有名气。一传十、十传百,好口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驱车前来购买、采摘。

不过,将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到2012年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胡信炎将自己在龙山镇种植基地的模式复制过来,在“玉兰果蔬农场”也进行了大面积蔬菜种植。

“几年下来,没赚到什么钱,有些年甚至是亏损的。” 高中时就在父母农场里帮忙的胡晶金,这时就看到了精品农业的发展前景,开始“不安分”起来,希望改变传统模式,但遭到父亲反对。

跟那个时代的所有农民一样,改革开放前,胡光尧在生产大队的土地上与其他人一起共同劳作;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胡光尧一家分到了约3亩地。在崇寿镇傅福村,胡光尧的辛勤劳作换来了全家人的温饱,但过得并不富裕。这一切,胡信炎是有着切身感受的。

在胡信炎自己的经验里,农业是一个利润比较薄的行业,只有大面积种植分摊成本,才可能赚到钱。“当时觉得小面积种植,分摊到每亩地的成本高,很难挣到钱,很有可能亏。”说起当年反对一事,胡信炎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

胡晶金的坚持却赢得了母亲的支持。2013年,他种了10个大棚的草莓,约7亩地。“这10个大棚的草莓,全部由市民上门采摘收购,当年利润有10万元。父亲在龙山镇农场种地,每亩利润也就两三千元。”直到今天,回忆起6年前的这次“突破”,胡晶金依然兴奋。

这一炮打响后,胡信炎也对儿子刮目相看,胡晶金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涯才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继草莓之后,小番茄、玉米、小西瓜等新品种,陆续种进了“玉兰果蔬农场”的土地。

不过,“玉兰果蔬农场”的发展之路,并非从此完全进入胡晶金的轨道。胡晶金与父亲在农业种植观念、理念、管理上的“碰撞”,依然在持续。

比如,胡信炎习惯了按照订单进行农业生产,接触的都是蔬菜收购公司或批发商,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很少讨价还价。而来“玉兰果蔬农场”的客户,大多是个人,要求便宜个几元钱是经常的事。“我不在的时候,很多客户都会打电话向我抱怨,说之前明明跟我说好优惠点,但我爸爸却不松口。”胡晶金有些无奈地笑着说,现在他几乎不让父亲接触他的客户,因为“服务和品牌很重要”。

最终的转折点是2015年。那一年,农场种了10亩地草莓,胡信炎坚持挖沟灌水,最后导致盐碱地中的盐分上浮,草莓苗全部死亡。补种的苗,活下来的也很少。这件事过后,胡信炎才真正“淡出”,把“玉兰果蔬农场”的掌控权彻底交给了胡晶金。

有碰撞,也有传承。胡信炎对农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成为儿子学习的榜样。“爸爸最开始种蔬菜,就对品质、安全性要求很高。这些,我从小就看在眼里。”在胡家父子看来,不管什么模式,好的农产品品质,永远是基础和底线。

如今的“玉兰果蔬农场”,还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在农场里,胡晶金专门开辟了10亩地用于育苗,还花了30万元购进了一套育苗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一小时就能生产7万苗,够种30亩地。在育苗大棚里,我们看到了嫁接到葫芦苗上的西瓜苗,这样更抗病虫害;正在育种的玉米就有4个品种;还有从以色列引进的嫁接手剥橙苗……

谋变:携手创业,品牌农业加速打造

正在“玉兰果蔬农场”采访的我们,碰到了从慈溪市区来农场摘草莓的市民叶风。“我第一次来这里应该是2016年。之后每年都要来几次,就是认准这里的水果好吃。”通过熟人介绍而来的他,这次带了十几个同事一起过来。一个多小时后,每人提着自己采摘的一篮草莓,心满意足地返回。

相比于慈溪市区的水果店,胡晶金在田间地头直接叫卖的草莓,每斤要贵上5元至10元。是什么吸引这些慈溪市民驱车20分钟来买更贵的草莓呢?叶风的回答是:“好吃,还安全。胡晶金,我们信得过。”这句话提炼出来就是两个字——“品牌”。

采访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在慈溪当地,“胡晶金”和“玉兰果蔬”已成为一个标签,其背后蕴含着信任、品质、安全等。

对品牌的重视,已经让胡晶金尝到了甜头。去年,“玉兰果蔬农场”有300万元产值,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胡晶金的想法,也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谋而合。

但胡晶金并不满足于此。“如果走出慈溪,我现在的品牌影响就不灵了。”在这位“新型职业农民”看来,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与周边农场一起打造一个区域性品牌,“我正在和街道、一些大学生农人商量,看看能不能先成立一个协会。”

在他的构想中,加入这个品牌共同体的农场,都要遵守种植规范、严守食品安全,“只要你有销售,政府部门就可以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会被列入黑名单。而共同的品牌推广,会为农场带来更多的客流和订单。”

“未来的农业一定会越来越有奔头。”在采访中,胡晶金不断重复这句话。这,也是他的初心。(记者 刘刚 唐骏垚 市委报道组 卢萌卿 邵滢)

(责编:王瑶、张桂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