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保障”支点 浙江东阳撬动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
中午12时,在东阳市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斯锦阳还在门诊耐心地接待排队就诊的患者。“以前患者都爱跑城区看病,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从早忙到晚,有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斯锦阳这样形容“医共体”建设以来基层卫生服务站所发生的变化。
如何让百姓看病不再繁,看专家不再难。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标准,东阳创新开展全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通县乡医疗机构的人、财、物壁垒,让4家市级公立医院牵头,分别对县域内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4个卫生服务站进行托管。通过专家和药品下沉、对口帮扶、共享资源,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平级互联的渠道和机制。
“乡镇卫生院通过专网与市信息中心相连,患者在乡镇卫生院进行采血、拍片、心电图等检查,由市级医院医生在线诊断后将结果传回乡镇卫生院,患者在家门口就医也放心多了。”三单乡卫生院医生楼展萍说,三单乡是东阳最边远的山区乡镇,如今在这里,医生只需刷下患者医保卡,电脑上便显示病人县域内所有就诊记录,体检、检验、检查报告等信息,医生看病心里更有底儿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8年,东阳市县域就诊率90.1%,基层就诊率65.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同比上升29.32%,住院人次上升89.51%,“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正逐步形成。
通过进一步提高县域内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东阳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科学合理的分级就医秩序让百姓得实惠,让医生有干劲,更为县域医共体改革提供了“东阳方案”。
民以居为安,改革也正是破解农村安全住房问题的“不二法门”。近日,东阳市巍山镇下灵坑村的吴晓卿看着家门口正加紧施工的环村水系乐开了花:“做梦都想不到在自己手里还能住上新房,以后出门有溪又有花,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危旧房治理这个政策对贫困村民是最有利的,没这个政策的话,有些大村的无房户、缺房户十多年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小村,下灵坑村村务负责人金浩良介绍:“吴晓卿以前住的是木结构老房子,遇上坏天气时村里特别担心安全问题。过去,像她这样家境困难且子女在外的老人,想建新房的确很难。去年,村里对危旧房连片拆除并进行统一建设,六个月就让她住上了新房,而且所有手续都是村里跑的,她到现在连土管员、规划员是谁都不清楚呢。”
以危旧房治理改造托起困难群众的“安居梦”,这样的改变正在东阳全域90%以上的自然村发生。危旧房治理守护的是安全,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优化的是环境,拓展的是发展空间,倒逼的是产业转型。东阳以“零增地”为总原则,倒逼空心村改造,通过连片拆危消除危房隐患、腾出存量用地。坚持“节地模式”,以缩间距、降层高、控面积、优布局等方式,整体规划好村庄空间布局,尽可能多的让无房户、危房户得到安置,同时把建房和环境、绿化、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统筹起来,在让村民实现安居、宜居的同时,盘活土地、搞好环境,以产业植入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一幅安居乐业的“桃源”画卷正徐徐展开。
据统计,东阳1300余自然村累计拆除危旧房48585户,目前已经通过宅基地和集聚房两种方式安置农户27817户,安置率92.8%。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为破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东阳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夯实基础,通过创新办学育人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擦亮“教育之乡”金名片。2018-2023年,东阳拟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88所,总投资40亿元,旨在解决好就近入学和规模办学的关系,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上好学”的需求。去年,东阳共完成了69个政府投资学校建设项目,其中实施类项目53个,前期类项目16个,总投资约13.2亿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破解“三点半”难题,东阳进一步深化“学后托管”改革,推进托管服务“一校一案”建设。在平安校园提升方面,完成全市学校“慧眼”工程升级改造154所,安装监控4506个。全市学校的食堂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已达100%,创建食堂优良等级148家,建成阳光厨房140家。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只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融入改革的各个领域,再难的事,也能办成。不论改革还是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民生。”金华市副市长、东阳市委书记黄敏说,聚焦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东阳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学校、医院、农房聚集区等民生实事项目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上优先保障,相关部门单位“签订军令状、立下承诺书”确保完成。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居有所安……百姓的许多“小目标”正变成现实,民生幸福的新乐章正在奏响。(本文系浙江省东阳市委宣传部投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