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草原儿女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内蒙古考察引发热烈反响

马晓刚 李昊

2019年07月19日08:3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盛夏时节的内蒙古,蓝天白云,水草丰茂。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社区、林场、农村、高校、机关单位,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就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察调研,实地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细雨带路,草原迎宾。从赤峰到呼和浩特,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总书记亲切的话语、亲民的作风,深深印刻在草原儿女的脑海;殷殷的关怀、重重的嘱托,句句铭记在干部群众的心间。

  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是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的第一站,与共和国同龄的社区蒙古族居民钱梅在现场向总书记展示了蒙古族服饰手工艺制作技艺。“总书记问我绣花烟荷包,说这个飘带有什么用,我说是装饰,然后总书记就拿着在身上比量,总书记特别和蔼可亲!”钱梅说。

  钱梅是林潢社区蒙古袍绣制技艺传习人,退休前在赤峰林东蒙古族中学任教。10岁起她就跟着母亲学习传统蒙古袍刺绣、缝制。2005年,退休后的钱梅开始有充裕的时间继承母亲教给她的这门手艺。她把蒙古族服饰的制作方法手把手地教给自己的学生、小区居民和亲戚朋友们。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她能够有机会把本民族的这项传统手艺面对面地介绍给习近平总书记。

  “作为一名传承人,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好接班人,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下去。”钱梅激动地说。

  在临潢家园社区,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由兴安乌兰牧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排练的节目《牧民歌唱共产党》和《站在草原望北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乌兰牧骑队员徐海燕禁不住热泪盈眶:“总书记跟我们说,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这封意义非凡的回信,给予自治区文艺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作为兴安乌兰牧骑的一名队员,我一定要给更多的人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徐海燕激动地说。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7月15日,临近中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并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讲解员秦博从未想过,她竟然有机会为总书记做讲解:“总书记看得非常认真,问的几个问题也特别专业,而且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详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

  今年38岁的秦博是一位地道的蒙古族姑娘,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文博工作者。在赤峰博物馆经过两年的历练,她将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深深地烙刻在脑海里。秦博说,赤峰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家乡的文化与历史,她感到非常自豪:“能够为总书记讲解赤峰的历史文化,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文博工作者都感到欢欣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文化自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赤峰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出去,传承下来。”

  在赤峰博物馆二层,总书记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今年86岁高龄的金巴扎木苏是《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老人陶醉在表演中,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赞颂着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总书记的一席话让金巴扎木苏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总书记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作为一名传承人,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好接班人,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下去。”

  7月15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听取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马鞍山林场造林护林工作情况汇报。

  在马鞍山林场腹地,护林员马永东告诉记者,眼下崎岖的护林小道,正是总书记走过的路,总书记仔细察看林木长势,同正在作业的护林员们亲切交谈。马鞍山林场有林面积10.8万亩,其中3万多亩是马永东带领年轻一辈的护林员种植出来的。

  “当时,我们正在幼林地除草,看见总书记走过来,我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围拢在总书记身旁。总书记和大伙儿一一握手,问起了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每个人心里都暖乎乎的,感觉就两个字:亲切。”马永东说。

  总书记的话语一直回响在马鞍山护林人的耳畔。大家告诉总书记,现在生态好了,在上山巡护的时候,时常碰到狍子、野兔、山鸡、野猪等野生动物,来旅游的人也多了,山野菜不愁卖了,山货也特别多,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了好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离开马鞍山林场,总书记乘车沿着蜿蜒的农村公路继续向山里行驶,来到河南街道马鞍山村。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道路平整宽敞,环境干净整洁。

  总书记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村民张国利家,一进门,各色鲜花将宽敞平整的院落点缀得生机盎然。

  “总书记看了我家院子、卧室、厨房和厕所,夸赞卫生搞得好。他问到我家的收入,当我告诉他我家主要靠种植山葡萄,每年收入5万多元的时候,他很欣慰。”张国利回忆说。

  随后,来自赤峰市的10位干部群众代表也来到张国利家的小院里,总书记同他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了座谈交流。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也在其中,“去年全国两会,我邀请总书记来我们村看一看,这次总书记专门请我到这里来见面了。”赵会杰很激动,拿着一沓照片对记者说,“总书记关心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次我专门带来了新旧对比的照片,把村里的变化汇报给了总书记。你看,我们村实行了垃圾分类,新建了中药加工车间,村子也更干净更美了。”

  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莫力黑图村党支部书记刘玉作为一名汉族干部,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蒙古语。莫力黑图村是典型的蒙古族汉族聚居村,刘玉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蒙汉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脱贫致富。

  “总书记教导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回去后,我会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继续促进加强各族群众之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越来越亲,让边疆越来越稳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刘玉信心满满。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也是内蒙古发展的最大价值。总书记十分关心内蒙古的生态建设。7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完内蒙古大学后,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调研指导该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他的谆谆教诲,让每一名干部都再一次审视了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来调研指导自然资源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让我们倍感振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利平激动地对记者复述着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

  “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内蒙古,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生态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我们有信心在总书记的指引下,把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搞好,把我们的职责履行好,我们要以总书记这次来自然资源厅调研指导为契机,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真正承担起守护好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守护好祖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责任。”作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当家人,面对总书记的关怀,张利平觉得肩上的担子更大、责任更重的同时,信心也更足了。

  总书记和草原儿女心连心!循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重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声音表达着草原儿女的激情,也传递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为内蒙古凝聚起的蓬勃发展力量。

(责编:张桂贵、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