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由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第一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于近期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议交流生物炭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动生物炭在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黑色黄金”养护黑土地

于险峰 张仁军
2019年10月15日15:50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实行谷子与花生间作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永恒的主题,生物炭技术所能发挥的支撑性作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近日,来自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1名专家学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炭索未来”而相聚在沈阳。

  近年来,生物炭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获得普遍认可,被学术界誉为“黑色黄金”,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生物炭理论与应用前景。

  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土壤培肥方式,对提升地力、改良土壤具有重要作用。而生物炭技术不仅具有上述功能,更在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持久性地力提升等方面意义重大,尤其是作为秸秆等农林废弃生物质资源工业化处理工农业综合应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推进三产融合、农业生产端绿色化改造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有鉴于此,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带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物炭研究。陈温福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生物炭与农业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应该是以生物炭为载体,生产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实现秸秆炭化还田。

  生物炭改良土壤作用获认可

  在第一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上,共有35位国际和77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就生物炭基础理论研究、炭化装备与工艺开发、生物质热解示范工程建设、功能性生物炭材料制备、炭基产品研发、生物炭标准体系建设等内容作了精彩汇报。

  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张福锁院士分别做了主旨报告,高度概括了10多年来中国生物炭研究与应用进展及农业绿色发展变革的未来之路。

  在报告中,他们指出我国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也面临着化肥农药滥用、土壤质量下降、农田污染严重等实际问题,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以生物炭产品为技术载体,补炭(碳)减氮(肥)、以炭(碳)锁氮(肥)、活化磷钾,实现秸秆的间接炭化还田改土,在秸秆、环境、耕地永续利用与粮食安全之间架起一座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本次会议涵盖了国内外生物炭从研究到应用的各个层面,是一次开放、互享、共赢的盛会。通过广泛和深入交流,真实展现了当前生物炭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基本探明制约生物炭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研讨会上,多名学者分享各自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当前生物炭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如英国爱丁堡大学OndrejMasek教授介绍了英国生物炭研究中心在生物炭标准方面的工作及其在国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韩国汉阳大学Ki-HyunKim教授分享了生物炭在空气净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得到多位专家认可。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LukasVanZwieten教授认为,生物炭在土壤碳库周转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研讨会上,他向大家介绍了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进展。德国伍珀塔尔大学J?rgRinklebe教授认为,生物炭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钝化稻田土壤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材料。

  国际黑土保护研究达成共识

  黑土地公认为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粮仓,往往被看作是天生具有高生产力的肥沃土壤,保证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的粮食需求。这些独特的土壤需要人们采取行动促进其可持续管理,以避免其退化,从而适应气候变化和确保世界粮食安全。与会者已认识到不同地区在如何管理这些土壤方面已经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因此需要在黑土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建立一个国际研究合作联盟。

  9月22日,黑土国际研究合作联盟(iRCN-BS)在沈阳成立并发布宣言。黑土国际研究合作联盟的代表,与世界主要机构和相关研究单位一起,共同宣布致力于世界范围内黑土科学、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合作研究。

  代表们签署宣言后,由沈阳农业大学举办首届iRCN-BS国际研讨会。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带头人汪景宽教授,首先总结了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东北黑土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黑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行动需求。然后,来自美国、俄国、德国和国内的14名土壤专家进行黑土地保护、生物炭利用、有机碳演变等方面的学术交流,达成共识。大家建议在iRCN-BS联盟体系下,优先开展导致黑土肥力降低的关键因素、如何修复退化的黑土等方面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环境学院院长、辽宁省黑土地保护专家组组长汪景宽教授向记者介绍,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四大片黑土地之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机质下降造成产能降低。解决这一难题一般可以通过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提高黑土有机质含量,恢复黑土生产能力。其中生物炭对提高土壤地力特别好,可以直接把生物炭变成肥料基质,培肥土壤的效果更好。

  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孟军说,他们以生物炭为核心,围绕先进适用炭化工艺与设备、生物炭基础理化性质、多元化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经过多年探索与尝试,已逐步形成“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生物炭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能源应用的农林废弃物炭化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支持下向理论纵深和产业化拓展方向发展。

  中国探索推广黑土保护技术

  东北黑土地在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黑土地保护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今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胡春华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正在围绕保护性耕作进行一系列积极探索,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试点试验,初步探索出一批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保护利用方式和技术路线。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过程中形成的梨树模式,秋天收获时留高茬,防止风蚀现象发生;春天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然后喷施除草剂防止杂草生长,最终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他们对黑土的保护性利用的座右铭是:机械尽量少进地,秸秆尽量全部覆盖还田,实施轮作少(休耕)制。

  推进秸秆还田是国家制定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中推广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然而在实践中,秸秆直接还田还受到诸多制约。比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晓增研究员向记者介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时谈到,将秸秆翻到土层里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但这个技术美中不足的是需要大马力拖拉机,增加了作业成本。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高强教授认为既要养地又要种地,需要种养结合。但是农民要的是产量与收益,不太注重养地。而且大户流转土地不能长期种植也影响对土地的投入,需要解决长远利益与农民的眼前利益冲突问题。

  生物炭作为秸秆间接还田的一个方式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秸秆炭化还田极大改善了秸秆综合利用状况,实现了秸秆还田的现代化技术提升,尤其应运而生出的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秸秆炭化综合利用产业。

  陈温福院士表示,秸秆炭化还田是以土壤改良为主的循环农业技术,建设生物炭产业是践行秸秆炭化还田理念的体现,也是推动秸秆炭化还田的必由之路。生物炭技术高度契合联合国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生物炭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土壤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消减水土污染、缓解能源危机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责编:张桂贵、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