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青春热血洒边陲 军垦精神代代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70载建设边疆掠影

刘昊
2019年11月05日08:56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青春热血洒边陲 军垦精神代代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70载建设边疆掠影

  70年前,新疆宣布和平解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从甘肃酒泉出发翻越祁连山一路行军来到新疆阿克苏重镇。在稍事休整后,1800余名官兵徒步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进军和田,平叛剿匪,此后就地转业,种田植树、维稳戍边,驻扎在这片土地上再没离开过。

  近日,记者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四十七团,到团部所在地京昆小区老一辈军垦战士刘来宝家时,99岁的老兵刘来宝正平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他喜欢的战争题材片。当电视里国歌响起时,刘来宝缓缓举起右手向国旗敬了个军礼。

  刘来宝的女儿刘玉蓉说,老人这个敬礼包含了对他和战友们战天斗地屯垦戍边时代的怀念,也包含了他对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几代军垦人的敬意,更表达了对新一代军垦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殷殷期望。

  住地窝,顶风沙,几代军垦人用汗水浇灌出“荒漠之花”

  无论走进四十七团哪个连队,随处可见地里的枣树,当地人叫和田骏枣,而四十七团职工称之为“老兵红”。据介绍,四十七团红枣种植面积达3.9万亩,是团职工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当年,进军和田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田沙海,变荒漠为绿洲,通过几代军垦人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这一大片“沙漠之花”——和田骏枣“老兵红”。

  走进四十七团团史馆,记者看到一张照片,十几个战士拉着一张犁开荒造田,战士们手上布满了血泡,背上磨出了血,甚至化脓了都不肯休息,硬是在荒原上开垦出绿洲来。团史馆解说员说,当时就是靠着人拉犁、小车推,战士们把一座座沙丘变成了绿洲,把一片片戈壁变成了良田。

  正是这些老兵,才有了四十七团的麦浪滚滚、棉海无边、牛羊遍地、瓜果飘香。在当时,四十七团不仅实现了生产自给自足,而且还有部分余粮上缴国家。

  行万里,赴边关,传承“老兵精神”后继有人

  团场里的“三八线”老兵公墓,长眠着325名老兵。

  何世林70岁了,他的父母也埋在这里:“我是从小听这些老兵的故事长大的,也见证了父辈们用他们的双手开垦农田建设家园。父亲他们那一代真的是吃了太多的苦,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何世林深受父辈影响,在四十七团工作了33年,退休时是十四师机关党委书记,他也让孩子留在了当地工作。

  用青春和热血缔造的“老兵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儿女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更吸引了很多内地大学毕业的热血青年来到这个红色团场就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2009年6月,正在河南省洛阳理工学院就读的梁娜看到“西部计划”招录消息,就下决心来团场工作。“当时团场大部分居民住的都是土房、平房,楼房没有几栋。从2008年开始,才陆陆续续拆掉之前的房子,盖起了楼房。但我很庆幸选择留在这里,因为我也是四十七团建设发展的亲历者。”梁娜说。

  在梁娜之后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参加“西部计划”。“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13年6月,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王树、杨克和河南籍大学生靳超杰相约,一起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2014年8月,山东籍大学生艾乐松收到了在四十七团开展志愿服务的大学同学发来的邀请函,得知四十七团特别缺中医后,艾乐松放弃了山东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据统计,近10年来陆陆续续有64人选择留在四十七团,均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其中已有8对结为夫妻,5对已经“开花结果”,孕育出了“沙海新兵二代”。

  向南发展,招商引资,红色团场事业步入快车道

  为解决北疆师和南疆师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新疆兵团党委实施了向南发展战略部署,由经济实力强的北疆师帮扶南疆经济发展落后的团场。位于乌鲁木齐市郊的十二师代管了驻和田地区的十四师四十七团。为促进四十七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解决四十七团“一枣独大”的主业单一问题,十二师决定在四十七团建设工业园,大力招商引资。

  记者来到四十七团工业园区,看到处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地毯厂、纸箱厂、生态板厂、生物质型炭生产厂、加油加气站、老兵印象酒店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在新疆鸿源润祥纺织品有限公司地毯厂项目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加紧施工建设。新疆鸿源润祥纺织品有限公司是来自山东的一家招商引资企业,计划在四十七团建设年产100万平方米的地毯生产线和年产2000吨的羊毛纺纱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厂房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今年一期工程将建成2万平方米。

  该公司总经理刘同国从八千里外山清水秀的山东,来到遥远偏僻的四十七团办企业,他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完成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曾经在人们眼中落后的四十七团,在兵团向南发展的热潮中,各方政策向这里倾斜,各方人才向这里汇聚,各方资金向这里汇集,如今已经成为企业家争相入驻的热土。

(责编:张桂贵、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