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45年做好一件事—— 一位农民宣讲员的初心

金立平 秦峰
2019年12月16日10:57 | 来源:池州日报
小字号

  官港镇,位于东至县中南部,其山下村庄坐落在尧渡河和龙泉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当地民谚形象地绘之“两边哗哗响,中间是干港”。因在皖南赣北一带方言中,“干”与“官”同音,此地遂被人们称为“官港”,寓意能出人才,振兴一方。

  希望本乡本土能出人才,这是一种普遍的家园情怀。施铁君则是将这种愿景付诸于行动的一员,这位世代祖居在官港镇秧畈村施畈组的农民,信奉一方水土“育”一方人,45年来一直执着于把文化“种”进当地群众心田,通过宣讲方针政策、传扬传统文化,助力家乡培厚政策引导人、文化培育人的“底肥”。

  永葆“一颗红心”

  ——“终身业余”攀上“专业高度”

  11月19日上午,记者走进官港镇秧畈村施畈组,放眼望去大多是新建的楼房,一栋徽派砖木结构的老屋,立在“村村通”公路旁,显眼易找。今年72岁的施铁君老人,就住在这间建于1986年的老屋里。

  早在13年前,施铁君的儿子在东至县城买了房子后,几次邀父母搬去住,施铁君都未答应。不愿搬迁的背后,是施铁君对这片乡土爱得深沉。

  时光回拨到1967年,那年施铁君还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在当时的官港公社秧田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家里分有6亩多田地,放学后就下地干农活,家长们称他是地地道道的“土秀才”。

  1974年,秧田大队筹办文化室,急需行家里手帮忙,施铁君没有推辞。打这以后,他就趁着双休日不上课,再加上晚上时间,一头扎进文化室组建工作中。有时农活顾不上,妻子何小娥懂他,实在忙不过来时,才埋怨几声。

  万事开头难,施铁君凭着一股干劲,牵头建起图书室,经过多方争取,让党报党刊、20多种文学刊物、3000多册各类科技书籍摆了进来。这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皖南山区的村民们来说,是多么珍贵的精神食粮!

  施铁君没有满足,为充分发挥文化室作用,接着他又在大队干部的支持下,成立科普小组、文艺写作组、业余剧团,将全大队的文化生活搞得风生水起。1982年,原省文化局奖励这个大队文化室一部电影放映机。 

  如何将这个稀罕的“宝贝”用起来?大队干部犯难了,又是第一个就想到施铁君。

  对于施铁君来说,这是一道选择题。揽起电影放映员的活,他就要辞去民办教师。热心农村文化宣传事业的施铁君,作出了遵从内心的选择,当起了大队业余放映员兼文化室业余管理员。这一年,施铁君光荣入党。

  “小施那时就好像是带着‘火把’来为咱们大队干事的,将文化室搞得可火啦!”今年90高龄、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陈金荣回忆说。1982年4月,秧田大队文化室被省文化局评为“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1991年,秧田村文化室被池州行署文化局评为“先进文化室”;1994年,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杜鹃花工程示范点”。

  “官港民歌”是山民们自编自唱的一种民歌小调,已传唱600多年。在施铁君心里,文化室应该是“琴棋书画影舞歌”样样都有才好。为了补上“歌”这块短板,他就跟着长辈们学唱“官港民歌”,靠着悟性和钻劲,不仅一亮起嗓子就让村民叫好,而且自己还能作词谱曲进行民歌创作。

  45年来,施铁君共创作了2000多首民歌。2017年,“官港民歌”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施铁君被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 工程确定为“名师传承人”。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关心时事的施铁君备受鼓舞,65岁的他这时萌生了义务宣讲国家方针政策的想法:“岁数大了,现在又将田地外包了,自己种庄稼的时间就省下来不少,但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有生之年,我不能再耽误了,要抓紧为宣传党的好政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一年起至今,他手写宣讲稿20多万字,作了120余场报告会,聆听宣讲的党员、群众和学生达1万多人次。2019年6月,安徽省委讲师团聘请施铁君为安徽省委讲师团专家库基层宣讲专家。

  一次,老友来访,直言问道:“当年与你共事的民办教师都已转正,而你现在仍然还是一位农民,是否后悔当初不该辞去民办教师?”“我当民办教师、文化室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宣讲员,都是业余兼职的,只要自己热爱、大家认可、对社会有贡献,我虽终身业余,但从不后悔!”施铁君的回答,同“官港民歌”的旋律一样高亢明快、洒脱自如。

  自定“两不原则”

  ——“安徽好人”倾情“义讲讲台”

  “十唱主题教育好,‘三严三实’出真招。清正廉洁作表率,官僚形式连根刨。”今年9月22日,正值池州市深入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施铁君创作了一首官港民歌《十唱主题教育好》,并带着徒弟何腊娥、汪菊花一起以民歌传唱的形式对主题教育进行广泛宣传,表达了对主题教育的由衷赞美之情。

  为创作这首民歌,从学习、酝酿、构思再到动笔、润色、定稿,施铁君前后花了十天时间。因为不会使用电脑,他就通过收看“央视新闻联播”、阅读《池州日报》来学习领会时事精神,连出门干农活都随身揣上纸和笔,写歌词灵感一来就马上记下来。有好几次,老伴喊拿农具,施铁君心里琢磨着遣词造句,快步送过去,却犯了类似“要锄头递钉耙”的“低级错误”,落得老伴一阵笑嗔。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在施铁君自己装订的厚厚的读报笔记本上,这句话特意用红笔作了标记。念而为之,2013年11月,施铁君先后来到官港中学、官港镇中心小学,以《学习传承“中国梦”争做现代“四有新人”》为题,义务为孩子们作专题宣讲报告。两场报告会在官港镇引起反响,大家原本只晓得施铁君民歌唱得好,没想到他作宣讲也讲得非常精彩。

  自此以后,施铁君频频以官港镇党委特邀农民宣讲员的身份,奔赴各地为乡亲们作义务宣讲。2015年11月30日、12月17日,施铁君先后走上官港镇洪畈村、黄柏村村部会议室讲台,结合村情民意为村民们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如同话家常般的讲解,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2016年6月20日,官港镇举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宣讲课堂,施铁君带上2万多字的手写宣讲稿,上台讲了两个多小时,形象生动的宣讲赢得阵阵掌声。 2017年7月1日,施铁君起个大早赶到官港镇古桥村村部作宣讲报告,上午10时许,老伴打来手机告知自家村子里突发山洪,施铁君一听心里非常着急,但仍然接着讲了一个多小时。完成宣讲后,他顾不上吃午饭就乘车16公里赶回家中,当时洪水已漫淹到门前的晒谷场上,老伴困在老屋里急得直跺脚,所幸雨停洪水退去,有惊无险。2018年1月24日,池州市委宣讲团到东至县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微宣讲活动,施铁君所作的“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微宣讲通俗易懂,带队的市委讲师团团长夏文华在现场评价说:“施老宣讲真正做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基层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宣讲讲得好,上门邀请的单位多了起来,但是施铁君始终坚持两个自定原则:不拿工资、不计报酬。“我充其量只是一个‘田秀才’‘土歌手’,大家让我上台讲,是对我的信任。喜逢好时代,我愿意做一名义务宣讲的志愿者,讲到老了讲不动为止。”朴实的话语,透着满满的真情,令人肃然起敬。2019年年初,施铁君光荣当选2018年度“安徽好人”“最美池州人”。

  恪守“三乐诺言”

  ——“老骥伏枥”志在“报之以歌”

  走进施铁君居住的老屋,堂间就一张小餐桌,水泥地面因年久失修,坑洼不平,但干净得连每个坑洼处都找不到一丁点纸屑。

  “此屋最诗意,何须寻远方?”老屋如此简陋,施铁君却住出别样的幸福滋味来。前些年对外投稿时,他取了一个笔名,叫“三乐”。问起哪三乐,施铁君解释道:“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助人为乐;三是自得其乐。”

  在生活上,施铁君从不攀比,周边邻居都建起了楼房,他却笑着说自家老屋最具乡愁。这几年来,省里出台政策为农村原民办教师、老放映员发放工龄补助,施铁君每月能领到480元的工龄补助,再加上他和老伴每月基础养老保险金230元,施铁君说在乡下每月有710元开销够用了,“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心存感恩,就会知足常乐!”

  在秧畈村,养蜂大户关昌文是个致富能手,在村庄建起了大楼房,还在县城购置了房产,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能走上养蜂这条致富路,靠的就是施老当年把文化室办得好!”1995年的一天,关昌文走进文化室被一本《科技信息》迷住了,萌发了养蜂的愿望,马上买了两箱蜂回家。爱人认为他不务正业,一气之下用农药将两箱蜂硬给毁了。施铁君得知后上门劝和,将报刊上报道的养蜂致富的先进典型讲给他俩听,并找来科技杂志借给关昌文学习。经过多番上门,关昌文一家开始劲往一处使,才过两年就一跃成为远近出名的养蜂专业户。关昌文的爱人写民歌赞道:“幸得贵人好热心,迎来花香放蜜蜂;酿得蜜糖一桶桶,养蜂书中出黄金。”自1982年起至1996年,施铁君先后编印1600余份《科技资料》发给村民们学习。如今,全村涌现出一大批种养殖业大户,施铁君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村民需要文化滋养、需要科技引路,我又能在这方面做点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官港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徐之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施铁君的创作成果:2010年3月,施铁君将33项民生工程一一融入民歌编唱,被池州市民生办收录印成《民生工程大家唱》手册;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施铁君看到新闻报道后连夜创作了八首官港民歌《总书记到咱安徽来》;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当晚施铁君熬夜创作了八首官港民歌《金秋十月花似海》,后来他还在东至县2018年春晚舞台上唱起这首民歌,纵情讴歌新时代……阅报、作词、谱曲、试唱,施铁君农闲人不闲,白天忙就晚上“加班”,长期的伏案创作让他视力一直往下降、颈椎病一犯再犯,老伴有时心疼得将稿纸藏起来,想尽法子却也拦不住这个“犟老头”。一到双休日,初中生吴迎春、施宛燕就跑到施铁君家里学唱民歌,看到“官港民歌”后继有人,施铁君教起爱徒来经常大半天连水都忘记喝。有人问他,古稀之年了,还这么劳累,你图什么?施铁君答得干脆利落:“这是最好的时代,我爱祖国爱家乡,报之以歌,图的就是感恩让我快乐!”

(责编:张桂贵、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