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富裕沟村的富裕生活

田培信
2021年01月30日10: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秋雨初霁。行进在高速路上,下沪陕G40高速,驶入345国道。一刻钟后,向左拐进村口。一座简朴而独特的牌坊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富裕沟村人民欢迎您。这朴实的欢迎词,让每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心里暖暖的。

  穿过牌坊,只见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伸向远方。村舍错落有致,树木郁郁葱葱,玉米在屋檐下低垂,红柿子在枝头高挂,一条清澈的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奔流。

  富裕沟村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金丝峡镇。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这个村还没有名字。当时,这里“傅”姓和“虞”姓人口各半,于是经商榷,以双方姓氏为村名,即为“傅虞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村民们才将“傅虞沟”改为“富裕沟”,寓意着能够早日过上世代期盼的富裕生活。

  一

  “出蘑了、出蘑了,书记!”张康明捧着五六朵花蘑迎了上来。他所称呼的“书记”,是商南县税务局驻富裕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江松霖。

  “看看!这蘑又大,又白!”张康明激动地说,“走!我带你们进棚看一看。”还没等我们说话,他就领着大家朝蘑棚的方向走去。

  走进棚里,一阵蘑香扑面而来。眼前,一排排蘑架排列整齐,一层层蘑棒疏密有致,一朵朵蘑花自由绽放。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采蘑。

  “大姐,您是哪儿人?”我问一位采蘑女工。

  “就这队(组)上的,不远。能挣钱,能顾家。好得很!”她答。

  “听说你们天天来,这儿难道挣得多一些?”我又问。

  “他家的蘑大,摘得多,挣得多,还管饭。”她笑着说。

  出了蘑棚,我们来到一棵柿子树下。石板桌上,用山泉水冲沏的山雾茶飘着茶香,一盘刚出锅的香菇酥正冒着热气。就着茶点,张康明打开了话匣子。

  前些年,张康明在县城做装修工。虽说一天能挣200多元,可除去房租、生活费等开支,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多少钱,家里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2014年,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驻村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苦口婆心地给他做工作,帮他跑资金,他由此从县城回到村里,下决心自己创业。

  当年,张康明是重点扶持对象,政府部门给拨付了3万元启动资金,还有两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这笔钱,他种植了5.2万袋香菇、1.2亩天麻,当年收入就突破12万元。到了2018年,张康明光荣摘帽脱贫。

  张康明是个有心人。2019年初,他组建了商南县商山康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35户贫困户进行香菇种植,收纳60多名闲余劳动力就业。他不仅自己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还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下一步,我要上马香菇系列深加工食品厂,香菇酱、香菇脆、香菇粉、香菇罐头,挖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张康明掰着指头说,信心满满。

  二

  郑男男走在前面给我们带路。2018年参加工作的他,主动请缨进扶贫工作队锻炼,由此成了工作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

  在一次入户走访途中,郑男男不慎扭伤了脚,当时就剧烈疼痛。队长劝他回城检查一下,可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结果,当晚脚踝肿成馒头大,痛得汗珠如豆。到了城里医院一检查,右脚踝骨折。

  谁知,打上石膏第三天,郑男男拄着拐杖,搭上班车,又悄悄地回来了。他说:“脚走不了路,手还能写字嘛。我可以填填表、理理账,给老乡开电子税务发票,或网上缴养老保险。”

  跟着郑男男的脚步,我们拐进山嘴,眼前豁然开朗。一碧如洗的天空下,村庄恬静而温馨。

  路边醒目处有一块展示牌,上面写着:商南县捷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杨发宝;项目品牌:夏洛克黑山猪;规模:六百头。

  杨发宝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富裕沟村党支部委员。在建设养殖场的同时,他又从村民手里流转来15亩土地,种上野苜蓿和甜甘蔗。这些青草是夏洛克猪的上等饲料。猪粪则可用作高山蔬菜、果树和有机庄稼的肥料。天气晴朗时,他还把小猪赶进果园“放风”,让它们疏松土壤、啃掉野草。

  在杨发宝的带动下,村里50多名贫困人口来养殖场工作,还有邻村的人专程过来“取经”。陈家宝、王宏千、邱兴财等贫困户在杨发宝的带领下,相继脱贫致富。

  在石坎下的池塘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正在洗衣服,两只麻鸭在她的脚边游弋,偶尔钻进水里捕食鱼虾。不远处,一群牛羊低头啃着青草。行走村中,只见有人在核桃树边聊天,有人在枣树下荡秋千,有人在凉亭中看书,有人坐在家门口喝茶……耳边,传来当地特有的划船调:“正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喜盈盈。你若问我高兴啥?幸福生活好心情……”这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田园生活,看在我们眼里,烙在我们心里。

  三

  富裕沟村土质肥沃、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这里生长的南瓜,个大、味甜、籽多。然而多年来,它的“身价”并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涨。直到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后,才改写了富裕沟村南瓜的命运。

  村民邱浩早些年从事土特产贩运生意。谁知有一次,几卡车货物连本带利亏去。这一下子伤了生意的“元气”,更伤了人的心气。从那时起,他便整日里萎靡不振。

  工作队入驻后,掌握了情况的江松霖,去邱浩家中入户拜访。一盘嫩瓜丝,一碗老瓜肉,一碟南瓜子,两人边吃边聊。

  “这瓜好吃,瓜子壮,也香。把瓜子炒熟,装成袋,进超市,能卖钱。你的四间闲置房,收拾收拾正好做厂房。”江松霖提议道。

  邱浩想了想,说:“我就那一亩三分地,太少了。要是村民的地都种瓜,把瓜卖给我就成。”

  “这个我来办。”江松霖答。

  邱浩想了想,又说:“我没技术,还欠着债,启动资金和生产技术都是个问题。”

  江松霖说:“这些我来想办法。”

  4个月后,江松霖和邱浩共同拉下嵌有大红花的红绸,一块熠熠生辉的铜牌出现在大伙眼前——商南县顶呱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面给村民做工作,进行南瓜种植,解决原料的保障供应问题;一面到外地请来技术人才,详细研究南瓜产品的种类和口味。

  开张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销量少,价格低,货虽卖出去了,但钱也赔了不少。

  第二年,他们决定到外地参观考察。这一去,开阔了视野,调整了思路,迈开了步子。回来后,他们对瓜子品种分了等级,口味也做了大幅调整,有原味、绿茶味、橙子味、椒盐味……瓜肉则制成南瓜干、南瓜果脯、南瓜泡菜、南瓜醋、南瓜饼、南瓜丸子,就连瓜蔓也制成了南瓜清饮。每一款新产品出来,江松霖还会紧跟潮流做起“带货直播”。年终一算账,收入翻了好几番。

  邱浩的精气神也提起来了,成了村里有名的生产能手。他饮水思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立志要带领乡亲们一块儿摘穷帽、奔小康。经过组织考察,后来他如愿入了党,还当选为富裕沟村党支部副书记。

  在邱浩的带动下,先后有27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全村种植南瓜430多亩,产值100多万元,南瓜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四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站在半山腰这座飞檐翘角的凉亭里,凭栏远眺,小桥流水、农家小院、产业基地……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然而,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抹红——镶嵌在树林深处的枫叶红,跳跃在枝头的柿子红,悬挂在檩头的辣椒红,喜迁新居的乡亲们大门上的对联红,特别是那飘扬在党群服务中心上空的国旗红。

  此刻的山村,如同一幅写满诗意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30日 08 版)
(责编:史雅乔、孟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