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四川广汉向阳镇:“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春光正好【2】

陈曦
2018年06月28日16:5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追忆:壮士断腕话担当

  钟敏,向阳镇文化站站长,是曾经的向阳人民公社管委会末任主任钟太银(已逝世)的小女儿。“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就是钟太银亲手制作并挂上的。

  1980年,钟敏才10岁。谈到摘牌前后的事,她十分激动,几度哽咽落泪。

  向阳镇幸福广场上“人民公社摘牌”雕塑。(记者陈曦 摄)

  “摘牌前2个月爸爸都没有回家,摘牌前一周他突然回来了。我们正在吃午饭,他沉着脸,开口就要和妈妈离婚,也不说原因,还说4个娃儿归妈妈,家里东西他都不要。我们一听,如晴天霹雳,简直天都塌了。”说到这里,钟敏想笑笑缓和一下气氛,泪水却从眼中流下。

  “妈妈哭着问为什么,可他就是不说话,表情一直很严肃。”钟敏用已经被揉成一团的纸巾揩了一下眼睛,“印象中,爸爸对我们都很好,怎么突然就不要我们了呢?”

  钟太银退休后,才断断续续地把过去的事告诉钟敏。

  当时,人民公社的牌子究竟摘得摘不得,会带来什么后果,谁也说不清。广汉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历史的抉择》中,常光南说:“后果我都想了。不劳改起码当农民嘛。”

  钟太银是摘牌的主要实施者,他知道,此事一旦错了,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护家人,他只得与他们割离关系。

  2个月不回家,钟太银究竟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做“乡政府”的牌子。为了保密,牌子不能在外面做,也不能在上班时间做,只有下班人走完了,一个人在办公室偷偷做。

  钟太银的工作笔记记录着对人民公社的看法。(记者陈曦 摄)

  “他自己找木板,自己锯、刨、砂、勾字、填漆。”钟敏拿出一本已经泛黄的工作笔记,说是父亲留下的。钟太银给她这本笔记时,曾对她说:“这是有关摘牌前后的一些记录,你一定要保存好,迟早有一天,有记者会找你的。你若说不清楚,就拿这个给他们看。”钟敏的眼圈又红了,“看嘛,被他说中了。”

  这本工作笔记内页纸上的字迹娟秀工整,细密地记录着对人民公社的一些看法:“人民公社是政社不分、一大二公、五位一体的体制;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不仅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工作,就连喂10只以上的鸭子都要割‘尾巴’……”。

  人民公社时期,向阳群众居住的茅草屋。(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

  钟敏告诉记者,人民公社时期真是穷。住的是草房,墙是篾条编的,抹上泥巴。冬天,田里都结冰了,还有人打光脚。小孩子肚子饿了就吃玉米秆,或是偷地里的土豆烧来吃。

  “包产到户后,家家都丰收了,粮食吃不完就卖给粮站,还可以养鸡鸭、养猪,搞副业。逢场天(当地约定赶集的日子),农副产品拿到场上一卖就是钱。”钟敏沉浸在回忆里,“妈妈买布给我们做衣服、鞋子、书包,还给我们做糯米馍馍,随便吃,第一次吃那么饱。那年我们自己还养猪了,春节杀年猪吃。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响了一整夜。大家富裕了,也有钱买鞭炮了。”

  “包产到户后,粮食吃不完,我们就养了母猪。猪圈小,小猪没地方睡,就爬到母猪身上去睡,看到都喜人。”向阳镇83岁的孙婆婆笑着说。

  点击进入专题

  【1】【2】【3】

 

(责编:张桂贵、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