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把脉电商助农·助力乡村振兴”系列

京东集团龙宝正: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为乡村振兴“造血”

人民网记者 孟哲
2020年08月19日10:48 | 来源:人民网-美丽乡村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农村产业兴旺事关农民收入和乡村振兴的大局,如何改善农产品流通是关键所在。人民网美丽乡村频道即日起推出“把脉电商助农·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探访电商企业、走访业内专家,带回他们的探索和思考,敬请关注。

京东集团副总裁龙宝正

受疫情影响,电商助农转为常态化,进入快速的负重成长期。在这一过程中,各参与方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数字乡村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让电商助农发挥更大作用?

京东集团副总裁龙宝正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电商助农不仅仅是通过“带货”帮助农产品拓宽了销路,更能整合生产、销售、物流的整个产业链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才的综合培养、商业模式的全面打造,搭建通往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造血”。

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

人民网:从全行业来看,我国电商助农发展现状如何?

龙宝正:近年来,电商助农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电商助农向纵深发展:一是贫困地区农产品普遍存在“小”“散”“非标”等问题,市场竞争力不足。贫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较差,以传统农户家庭等小散生产模式为主,缺少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电商平台虽然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将农产品销售范围扩大到全国,但由于产业化能力不足,产量难以满足需求,网上销售的持续性差且难以产生高附加值。

二是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发展不足,市场效益没有充分体现。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一方面是农业发展的内在支撑不足,小、散生产和非标准化的产品难以形成品牌;另一方面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地标品牌少”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品牌信誉度高、产品质量好的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农产品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三是贫困地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地仓等模式应用难度大。一些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将产地仓建在农产品生产相对集中的田间地头,将农产品收储加工后通过冷链专线运输到消费集中的城市,确保了农产品品质、降低了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强,设施使用率低,运营成本较高,如果没有政府引导、统筹和扶持,推广应用难度就比较大。

人民网:贫困地区资源缺乏与产业发展互为制约的难题,该如何破解?

龙宝正:一是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贫困地区需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等,这些需要市场多方的共同努力。比如,充分发挥农科院等技术力量在指导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改良育种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地方政府也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充分调动电商等多种社会资源,鼓励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使贫困地区形成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调动各方资源,实施“扶贫品牌”培育行动。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励各地立足传统农业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开展特色品牌,特别是农产品“扶贫品牌”培育和塑造。

三是加强统筹引导,加快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比如,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建设“产地仓+冷链专线”模式的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提升生鲜农产品销售品质和效益。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和利用水平,保证扶贫“新通路”的持久畅通。

四是加大扶贫宣传,推进“消费扶贫”。增强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多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开发。从国家层面积极推动“消费扶贫”,支持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卖店、电商扶贫馆和扶贫频道,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提升消费者对贫困地区产品的支持力度,形成社会关心、人人参与扶贫的风尚。

避免同质低价竞争

打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人民网:农村地区要发展电子商务,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龙宝正: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方面国内在多个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在国内市场得不到满足,企业的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没有完全对接起来,供需结构不平衡。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打破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生产,从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商务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本地农产品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接到广域大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当前,我国的农业以小规模生产为主,如果没有品牌化引领,会陷入到大量同质产品的低价竞争中去。要更好地发展农业,需要有品牌的支撑。打造农业品牌的难度在于渠道和宣传,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会大大降低这些门槛。利用电子商务的新营销方法,能够快速了解到消费市场的变化,并及时地做出反应,容易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沟通。

打造流动的公共“冰柜”

“两个一公里”对接生产、消费双端口

人民网:如何破解农村物流“下行贵、上行难,双向不通”问题?

龙宝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网络不甚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及时外销,从而出现运不出、卖不掉的问题。我们从两方面着手来探索破解这个困局。

第一,构建冷链速运网络,打造流动的公共“冰柜”。冷链供应网络的建设,在帮助更多农产品实现向更大范围地域市场拓展的同时,也拉近了城乡间的空间关系,产品的保质、保鲜问题也在完整的冷链物流网络中有所保证,真正成为了一个始终在路上的、巨大的智能公共冰柜,确保农产品及时、新鲜。

这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的“卖难”问题,而且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也让京东平台的其他产业互联网技术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第二,用时间换空间,“两个一公里”高效对接生产、消费双端口。 农特产品冷链运输环节中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边连接着生产终端,一边联系着消费终端。“两个一公里”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对于农产品生产端而言,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田间、村头建设的前端冷链加工、货运、仓储等基础设施也为地方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高效的智能供应链体系也拉近了田间地头与都市厨房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都市人群定期集中采买的消费习惯,可以做到随吃随购,保质保鲜。

(责编:孟哲、王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