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美丽乡村

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挑战【2】

杨建国
2020年09月23日16:50 | 来源:人民网-美丽乡村频道
小字号

“五力模型”的核心是处理好五对矛盾关系,即资源支撑力: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及三农问题相互驱动;改革创新力:粮食安全与市场改革协调一致;国家调控力: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相互支撑;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与国际话语权共同提升,“五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一、“五力模型”的内涵及原理

粮食安全“五力模型”中的资源支撑力、农业生产力、改革创新力、国家调控力、国际竞争力,其本质就是把握好国民经济发展中与粮食安全相关的五个关键要素,并协调好五个矛盾关系。特别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工业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与“三农”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粮食安全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因此,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与“三农”问题统筹考虑,相互协调。

资源支撑力: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

资源支撑力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定或全部自然条件的支撑和支持能力。资源支撑力是“五力模型”的基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前提。

“藏粮于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这里所言的资源主要指农业用地。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农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为了解决温饱、增加粮食产量,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基于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土地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在目前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应该对以往过度消耗的资源给予补偿,让耕地、草原、湖泊休养生息,以备未来不时之需,这就需要我们以强大的资源支撑力保障粮食安全,具体包括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提高耕地质量、重视水土资源的匹配、加大土壤环境治理力度等。必要的粮食面积如何保障,种粮收益和农民收入如何保护,都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可见,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必须打造资源支撑力,注重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

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互驱动

农业生产力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人工培育方式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创造财富实现增值的能力。农业生产力是“五力模型”的主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

“藏粮于民”。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化”协同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怎么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激活粮食生产主体增产提质增效的内源活力,确保我国粮食供给的可持续安全。

“三农”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必然要面对的客观现实。如何在实现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发展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总之,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应该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力,并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改革创新力:粮食安全与市场化改革协调一致

改革创新力是指通过新思维、新发明和新创造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从而有助于发展并取得效益和效果的能力。改革创新力是“五力模型”的内在引擎,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

“藏粮于市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更好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不断完善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政策环境,深化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培育粮食市场主体,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藏粮于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科技在我国农业和粮食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科技贡献率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科技创新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因此,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注重提升改革创新力,并与市场化改革协调一致,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具体体现。

国家调控力: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相互支撑

国家调控力是政府对某一领域或方面进行的调节与控制,保证经济或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相互平衡的能力。国家调控力是“五力模型”的中流砥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定器”与“压舱石”。

“藏粮于国”。粮食安全是具有特殊自然属性的公共物品,保障粮食安全是各国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市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宏观调控则是市场机制配粮食资源的前提条件。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节制度,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家调控力,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十分紧迫,与此同时,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将为国家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与国际话语权共同提升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能力。国际竞争力是“五力模型”的外部支撑,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坚强利器。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深入融合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构建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必须加强多边关系维护、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并践行大国责任。

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的国际形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粮食主动求变的有效手段,更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粮食必须对内夯实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粮食全产业链,对外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步伐,建立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新型粮食经贸合作关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因此,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必然要站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统筹兼顾各类矛盾、各种关系,以强大的“协同力”提升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并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实,打造五个关键力的本质是把握好五个“协同力”,当然,构建“五力模型”并非仅仅单向把握五个关键要素、统筹协调好五个矛盾关系,更重要的是要驱使五个“协同力”产生“1+1>2”的叠加效应。五个协同力相互作用、产生多倍叠加效应所形成的巨大合力,在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史雅乔、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